《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很好的解答了如何增强自己在日常工作和学习的效能,what?why?how?在思考后也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个人宣言
WHAT
效能是什么?
产出(金蛋)和产能(鹅)的平衡,既能生产“金蛋”,又能保证持续不断的生产“金蛋”。
大道平衡。
WHY
为什么要提高效能?
仔细想想,自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会发现自己杂乱无章,要不总在忙着赶做不完的紧急工作,要不总会执念于自己的某个想法,要不总在用自己的经验去告诉别人该如何做,要不就是因为一件事把自己整的筋疲力尽......
而后思考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限于固有的一种思维定式,导致自己深陷工作生活的琐事之中,难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由此推算,思想决定了我们的三观导向,只有在不断在经验和学习中思考、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思维体系,不断巩固自己的价值导向,再加上刻意练习的方式,才能做到自己表里如一,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记得武志红先生的书中提到的“巨婴”,曾在社交网络火了好久。正是由于成人后,虽然有了独立思考的条件,但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仍未形成健全的价值导向和责任感、使命感,使得产生巨婴心理或现象,导致我们在处理很多问题时,限于自己的一时感受,就像俗话说“想起哪壶提哪壶”,而健全思维定式的过程则是从依赖——成熟——互相依赖的成长。
因此,对产能的不断投资能让自己获得更丰厚的产出,同时在处理事情时更游刃有余,思维定式对我们人生的影响可见一斑。
HOW
如此看来,高效能并不仅适用于我们的工作,更多是一种至高点的人生哲学和方法论,它能够让我们更随意所欲地生活。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信条和价值导向的人生更会是一团乱麻。
书中给我们提供了7个训练高效能的原则:
1、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是塑造思维定式的第一步,在任何状况下,都需要保持对外界的积极主动性,即使处于消极环境下,也不因外界的影响而消极自闭,而是根据自己的价值导向去判断应有的回应方式。也许这正是儒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修身之道。
每个人的圈子包含两类,关注圈和影响圈。关注点不同,自然关注圈的范围、大小也不同,影响圈则是自己能够对外界产生作用的范围。关注圈越大,个人就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经营,会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而影响圈则是可被个人能量触及并影响的。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影响圈以及扩大影响力,才是一种积极处世的态度,更增加了人生的可能性。
再回顾自己的生活,确实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关注圈,自我内在不提升,在面对人生选择时总是无法占据主动权,因为影响力太弱。
2、以终为始
在生活中,不论组织一次派对、进行一次演讲、销售一个产品,大部分的场景都是,先过一次大脑,整体有大致的雏形和流程后,再通过行动实施一次。大脑的创造有了目标和方向,实践的创造是为了履行目标,大脑的第一创造是“战略”,行动的第二创造是“战术”。
而在“战略”的制定中,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是基本要素,在明确自我价值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获得最大范围的影响力,在个人宣言的制度与行使中,让我们获得“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
反省自己,经常被当下的一些情绪或者想法所蒙蔽,忘记了最初始的目标。其实很多时候是对个人信条的不明确。
《阿里》为了让企业价值观真正融于血、长于肉,从人人要牢记背诵企业文化到文字落地,再到多次精简,其实就是为了不断明确和强化员工对企业价值的深入理解,放到个人身上也同样,只是在脑海里过一次,次次不一样,只有把“个人价值”落地成文字,每一次思考都是巩固和强化,才能真正的融合。当然也需要不断的完善优化。在认真思考后也尝试写下了一些自己的个人宣言......
3、要事第一
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天天都有无数的事情要做,于是形成了事件四象限。第一、重要紧急;第二、重要不紧急;第三、不重要紧急;第四、不重要不紧急。而回想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被第三、第四象限的琐事忙得天翻地覆,不日不夜。
反向思考下,为什么总是会有重要紧急的事情要做呢?因为前期规划不当,导致事情来临,才开始想着去做。也许时下的“拖延症”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切。
如果说“以终为始”让我们更加有前瞻性、领导力,“要事第一”则让我们有更强的管理力,可以提前安排计划的绝对不放在重要紧急时才去做,能够让他人一起分担的,可以通过“责任型授权”共同完成目标。
所以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思考、规划,而不是天天疲于应付琐碎之事。
4、双赢思维
从我们的词典里能很好的说明为什么要双赢,两败俱伤、独善其身、互利共赢。如果只是一方的胜利,从整体来看都是狭隘的,“从长远来看,只有双赢才是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而如何才能双赢,前提是双方相互信任,基于信任的基础,大家愿意共同努力完成同一目标。因此,“双赢的精髓就是信用(情感账户)”。
那么如何投资情感账户?“六种主要的投资方式:理解他人、注意小节、信守承诺、明确期望、正直诚信、勇于致歉、无条件的爱”。有此大爱之风骨,才会使他人对自己有更多的信任、更强的情感。
【双赢过程:(1)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2)认清对方的问题和顾虑;(3)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4)寻找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途径】
5、知己知彼
古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思想运用于各种场景,包括与朋友家人的沟通、上下级沟通、业务沟通等,我们都需要先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才能对症下药。中医讲“望、闻、问、切”,也是先看表象、再听病者的描述,最后开药方,可见聆听的重要性。
但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往往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缺忽略了对方的看法,当意识到的时候,对方或者已经忘记要说什么,或者已经失去了表达的兴致,导致最后的谈话事倍功半。
【古希腊人有一种经典的哲学观点,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个人值得信赖,有很好的同理心,再通过合理的表达,最终事半功倍。
6、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就是我们常说的1+1远大于2,整体的力量超过了部分的力量,群蚁食象。要做到群策群力,就要尊重个体差异,在发展中各尽其力,达到最高效力。
7、不断更新
【歌德说:以一个人的现有表现期许之,他不会有所长进。以他的潜能和应有成就期许之,他定能不负所望】
不断更新则是通过前六个习惯的不断强化,形成自我提升,包含: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4个层面。
积极主动的对待周边的事物,主动给自己制定一份个人宣言,根据自己的规划和目标,始终坚持完善重要不紧急的事项,建立自己与他人的情感账户,保持倾听,以双赢和统合综效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和事。最终在这些习惯的强化中,实现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