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我要把这句话改成这样: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才”不富。
没有多于他人的努力,没有强于他人的才能,怎么追过他人,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呢?
当同学们毕业后,大批涌出校门的时候,大家的起跑点都是一样的,富有专业知识,却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人和人之间的发展提高的速度却明显地不同,有的甚至是天壤之别。
这些差距来自于哪里呢?我们先看看那些造成差别的人的才能都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吧。
“才”从哪里来?总结下来有这么几个来源:
学校里,老师教的
工作中,经过培训获得的
自我充电,得来的
与人交流中,从他人那儿获得的
上面的哪一种方法运用得当,都能够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学校是获得工作基本技能的渠道。老师教的知识,足够将来就业所用,但是,在出了校门之后,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除非再返回到学校。
工作中,公司会安排有经验的员工为新入职的员工提供大量与工作相关的培训,是获得基本业务能力的重要渠道。
通过这些岗位培训,达到上岗工作的水平。这部分知识的获得,会有一些差别,差别来自于公司的培训力度。
有很多人找工作初期,非常看重这部分培训,面试阶段就会询问有没有职业培训的机会,培训是短期内获得业务能力的最快的渠道。
后面两个获得知识的渠道,自我充电和与人交流,就是造成巨大差别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了。
自我充电,也就是不同的人针对自己的工作和兴趣,在业余时间选择的充电方式。当然,有人干脆选择不学习。时间久了以后,不同的选择结果,就把差距拉大了。
前面我说的外“才”就是这个自我充电的部分,外才越多,职业生涯高度越高。
最后一个获得知识的方法,如果有机会与高人交流,会让人少走很多弯路,不仅受益匪浅,而且职业提升的速度也相当迅速。
通常高人有他们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事情认识也非常深刻,得到他们的指点,少了很多摸索的过程。
成功的路上,不能没有他们的指点。也许跟他们没机会成为朋友,但是,挡不住与他们交流的机会。
学习是输入,在职场中把能力表现出来,则是输出。
把学习到的东西,尽情地运用到职业中,能够帮助自己取得最大的成功,获得最大的收益。
回首我自己的毕生所学,没有一样东西学了没用上的。
大学的电气专业,是我挣钱的看家本事,毕生所用;业余时间学的英语,为我在职业高度上助力非凡,成为五百强公司的高管;偶然学到的建设网站的知识,让我重新抓住了公众的眼球;毕生努力获得的职业经验,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发表了很多文章,吸引了众多粉丝。
我经常感慨地说,人毕生所学,必定会被用到极致,没有知识会被浪费掉。
下面是职业生涯中,能力结构构成的饼图:
自我推广能力和与他人合作所占比例最大。一个是找工作和在工作中不断晋升的必备能力;一个是立足于工作,取得更大成功的能力。
没有自我宣传推广,没有人了解你,怎么知道你是块金子呢。学会推广自己,是职场中生存下来的第一步。
工作在一个公司里,就是通过大家协同合作,共同实现公司的目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决定了老板对你的认可程度,需要不断提高改进。
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差别于他人的一项强大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强的人,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其他各项能力,汲取各种新知识和新经验,开拓自己的疆土,称霸职场。
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被后人追上,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才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是能够胜任岗位要求的基本能力,否则,按照优胜劣汰的绩效考核方式,首先被淘汰的就是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低下的人。
工作能力是对公司需求的了解,对工作流程的认识,对所要处理的事物采用的共同认可的方法和规则。与业务能力的区别,是属于非技术类、偏重方法类的能力。
工作能力与业务能力,彼此交叉,互相不可分割。
这五种能力是职业成功的保障,彼此互相作用,匹配得越好,成功率越高。
能力结构图,也是根据多方采集获得的经验数据。
传统上,我们一向弘扬和重视的业务能力,没有其他能力做前提,根本发挥不出来,其他能力的运用,没有业务能力做基础,也不可能相得益彰。
能力结构的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个人对成功的理解和追求不同,能力结构图也是不尽相同的。
希望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功能力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