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个“意外”的快递,看了一眼寄件人栏已经略微模糊的名字,潘**,是我妈。她没跟我提及会寄东西给我,在这个通讯发达、交通便利的年代,我们的交流其实不算多。
母亲年轻时一张婉丽的脸,盈盈的双眼像一泓泉,身材不高,但也算窈窕,性格爽朗,心直口快,这些年换过几次工作,辞职原因无非是某某同事或者主管的行为如何如何,母亲不堪忍受,毅然走人,在家待业修整些时日,又耐不住寂寞寻思着下一份工作。
这些年也交过些朋友,但是来来往往,定下来的不多。母亲是个心直口快又心高气傲的人,某人让她不齿绝对是分手收场。我最近一次听见母亲跟朋友打电话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你以后再也不要打来了!”我没有问原因,也没有劝和不劝离,相信她自有原则,自有考量。
母亲生下我时21岁,还是少女的年纪,却已经可以一手包办整个家庭内外所有的事情。可能母亲是有遗憾的,所以我现在虚岁24,却尚不知道人情世故,家长里短。
她总是跟我说当年她跟父亲认识是经人介绍,没谈多久就结婚了,她说父亲当年骑着一辆黑色的老式自行车来接她,看她过来就抱着她放在后座,自己一转身一跨脚车就开始运作了。抱上后座?!好浪漫啊啊啊!!!一般人应该都会这么想,但我爸每次都义正言辞地向我解释那是因为你妈当时太矮了,来,看见那桌子没,她当年都够不着!
我记忆深处隐约记得在已经有我的家里,那辆在儿时的我看来高不可攀的自行车还摆在老家木质楼梯底下,擦得锃亮,父亲每天天还没完全亮就蹬着它去上班。
母亲和父亲其实经常吵架,原因是万恶的通用版本——性格不合。他们的确性格不合。母亲年轻、浪漫、小女人心思;父亲...额...也不老,无聊,大男人性格。这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迹可循。
比如对方手机号码的备注这个芝麻绿豆点大的事都能引发一场战争,最后的结果是父亲手机上写着:**(母亲的名字),母亲手机上写着“老公”,算是签订了和平共处协议。
比如以前家里有很多的黑胶唱片,作为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人物之一,这是母亲的最爱,而作为无聊、不浪漫的父亲来说,这不过是女儿我的玩具,所以,我小时候的玩具之一就是现在让我追悔莫及的这些形似飞盘的东西。
收到意想不到的快递,办公室里其他同事都怂恿我拆了看看,其实我一捏就知道是衣服,他们看到快递内容,无不惊讶我长这么大母亲还会给我买衣服,不,应该说还会喜欢以她的眼光买的衣服。
人的每个生命阶段都拥有着独特的样貌。从青春期开始,人们似乎就开始笃定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和外物的判断,并且有些情况下这种决定不容他人过多的置喙,“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这种现象可以持续到经历许多是非的沧桑期(成熟期)为止。我也是一样,但我现在还喜欢母亲给我买衣服是因为她眼光真的很好。
不由自主地想起母亲跟我说过的许多遗憾里有一项跟我完全契合。她说自己当年刚嫁给父亲时想要去那种类似培训班的地方学服装设计/服装搭配,但是古板又大男子主义的父亲驳回了这一想法。从老家到现在的家,家里总是有一个没人住的房间,里面摆着母亲心爱的缝纫机,旁边一堆各式各样的布。
她总是喜欢把买来的衣服改成自己中意的样子,然后像个孩子一样捧到我面前问我好不好看。我当然几乎每次都说好看,有真心也有谄媚的成分在。她会先不可抑止地咧嘴,然后故作矜持地表达她对自己的敬仰之情。
近些年母亲的身体状况不太好,中药让她身体膨胀,不复往日的窈窕,宛如少女的心绪也添上了丝丝愁意,固执依旧,即便我劝解再多也自有定义。再见她,总恍惚觉得她发丝上笼了一层白,淡淡如烟。
高中的班主任为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在语文课正式开始前会读一篇小短文,其中我最爱的是简媜和叶倾城。她的声音不算好听,但是读的很认真,很深刻,经过空气,到我耳里便成了留声机唱针按照预定轨道抚触过唱片的质感。
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爱情始于玫瑰,却终于眼泪。那段岁月越来越远,他在她生命中的印迹却越来越深刻。不是没有人劝过她:忘了他吧,他不再值得你心碎。但是忘记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每一段风的去向,每一首歌的起落,都会牵着她心底最深的伤痛,所有关于他的记忆,便一起涌现。背负着记忆的重担,她迅速地憔悴衰老,每一个寂静的夜,她挣扎着醒来,想着她失去了他,那么从此生命还有什么意义?那时,她认认真真地想到了死。半年后,她出了车祸。十几个小时的抢救后,她从昏迷中醒来,面对着满脸泪痕的他,困惑地问:“你是谁?”
“背负着记忆的重担,她迅速的憔悴衰老……”
我曾经在听到叶倾城写的这段话的时候幻想有一天母亲消失在这个世界上的场景,幻想我们家会变成什么样,我会变成什么样。即使是在我这么富有想象力的脑子里,这个幻想也无法具备大致的形状。
……
后记:
从小我就讨厌写跟父母有关的作文,小学生必读作文书上大多会有至少一篇用”父母在风雨交加夜黑风高中背着孩子去医院看病“为事件,弘扬父母对孩子伟大无私的爱。可能是受了太多这样的荼毒,而我的记忆里又没有这样洒狗血的经历,所以让我写父母总是脑子瞬间当机、一片空白。
近期看了朋友推荐的《澜本嫁衣》,未读深,所以不予置评,但因此我突然就有了想写父母的冲动。诚如她所说:成长中遇到很多的可贵,开始念念不忘要去祭奠那些人和事,于是找到成本最为廉价的表达形式,即写作,去防止自己向时光和记忆倒戈。正以在回忆和幻想之间流盼的浮躁姿态,向死而生。
这些字,为了写给自己。
……
最后送上我喜欢的一段话:
你说你懂得生之微末,我便做了这壮大与你看,
你说再热闹也终需离散,我便做了这一辈子与你看,
你说冷暖自知,我便做了这冬花夏雪与你看,
你说恋恋旧日好时光,我便做了这描金绣凤的浮世绘与你看。
你说应愁高处不胜寒,我便拱手河山,讨你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