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斯蒂芬•茨威格的三个短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火烧火燎的秘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看得不是特别懂,或者说不是特别能理解作者笔下如此热烈、忘我的情感。相比起爱情的伟大,我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看到人性的自私自利。
第三周,王朔的《我是你爸爸》,因为父亲节所以关注到这本书。王朔的语言,很多人评价说诙谐幽默,我却觉得犀利。曾看到有人说,父母是不用考试面试就能上岗,想想有点吓人。我在有孩子之前,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妈妈这个角色,我非常非常排斥生两个孩子,是因为我根本不相信自己可以把一碗水端平。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有深有浅,孩子性格千差万别,怎么可以做到一视同仁,毫无偏见呢?我在看这本书时,每次马锐冲撞父亲时、每次马林生暴力管教马锐时、每次马锐轻描淡写冷笑面对父亲的权威时,我都在想我以后是不是也会遇到(或许现在已经遇到),如果是我,该怎么办?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想在保留父母权威的前提下,与孩子做朋友,希望可以了解孩子的所有。然而,这本来就是矛盾的。就想你既想保护隐私,又想别人了解你、理解你。也许做父母最正确的方式,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既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犯错、学习、再成长也是可以接受的吧?
看这本书时的第二个感受是,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失去自我会陷入空虚、迷茫的境地。马林生在离婚后,除了工作,照顾儿子,还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意淫,没有任何有意义的事情可做,所以他才会不顾一切地希望融入儿子的世界,害怕自己在儿子面前也是无足轻重。还好,一直以来我都明白每个人都是作为独立个体地存在。尽管蛋挞现在非常依恋我,这种感觉让我很幸福,但我还是希望她有自己的世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而我也会有自己的生活,不是作为母亲、而是作为一个人该有的自我。
第四周,《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很短的一本书,很仔细地看完。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因为未来的基础还不具备,我只能努力地维持现状。突然被问起我想要什么,我认真地想了一下,我觉得我想要的是一种自在的状态,无愧于心,不受任何人任何事束缚。书中提到Purpose For Existing,存在的意义,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想要的生活。作者说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去实现存在的意义,那就从每天花一个小时做你真正喜欢的事,慢慢地把一个小时变成两个小时,把两个小时发展成三个小时,逐渐你会发现你所有的精力都在做想做的事。与其期待退休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如现在就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回想自己这段时间的状态,我常常觉得自己过得比过去十年都要舒服自在。我喜欢一个人在路上慢慢走慢慢想,有时候我会觉得很孤单,但更多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我没有雄心壮志,我也不觉得人生必须要到达什么样的高度或远方,我觉得活成自己内心真实的模样就是最好的。
为什么人们把那么多时间花在准备工作上,而不是直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要多想,先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