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我是从电影里知道这本书的,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上映的时候。
一开始以为书里的内容像电影一样,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坐标上,文艺的英国绅士当着全世界有缘之人的信使。直到我看完整本书,才明白,那只是电影,与海莲笔下的查令十字街84号,相差甚远。
故事发生在穷困买不起纽约昂贵书籍的海莲•汉芙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之间。书的内容是海莲与弗兰克、弗兰克的妻子、书店其他职员的通信内容,以弗兰克的女儿给海莲写的最后一封信做结。
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像捧着20年的光阴,我小心翼翼,一字一字的读,因为我知道,那不止是现代印刷机印刷出的字,每一页都是或耐心或焦急等待的时光。
海莲无比的热爱英国文学,但在纽约买不到她满意的书籍,不是太差就是太贵,而她只是一个穷作家。碰巧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看到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广告,于是写去了第一封信。弗兰克为他寄去了第一本书也回复了第一封信,再之后,海莲为书店职员寄去鸡蛋、整块的肉、牛舌罐头等食物(当时的英国战后物品供给不足),弗兰克也很感恩的四处奔波为海莲寻找她满意的书籍。
海莲向往着“她的书店”,向往着伦敦的一切事物,却只能在纽约发霉的公寓里坐着,听她的好友向她描述查令十字街84号“她的书店”,因为穷困。直至弗兰克离世,她也未能站在伦敦的街头,未能进入“她的书店”。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男神一分钟不回消息就会觉得世界要崩塌的我们,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情感。他们的通信,短的相隔半个月,长的相隔半年甚至一年,而且,通信维持二十年,直至弗兰克去世,所以我说,那不是一本书,那是二十年的时光,承受着生命的重量。
这本书也是爱书之人的宝贝,书中的人对书有着异于常人的痴迷,二十年里,海莲从书店买了很多的书,对于爱书之人来说就是一份珍贵的书单。
我只花了3个小时,却读完了他们的二十年,觉得自己好像偷了他们的秘密与快乐。海莲对于书的痴迷也深深的影响着我,我真的感觉自己赚到的太多太多了。
我也不禁为海莲感到遗憾,也不得不感叹生活中众多的无奈,她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动人的故事,却无法在弗兰克离世前走进书店见他一面,拥有二十年友谊的老朋友却无法见上一面。
如今的查令十字街街84号已成了唱片行,只是门口写着“查令十字街84号,因海莲•汉芙的书而举世闻名的马克思与科恩书店原址”。那一条街上的旧书店也大多被新时代的大型连锁书店所代替,但,查令十字街84号,永远都会在那里,在每一个爱书人的心里。
我梦想着有一天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不期望像马克思与科恩书店那样举世闻名,却希望遇见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