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的《奇葩说》又开始了,依照惯例,正餐开始之前,会有一道有趣的前菜,这次的前菜名字叫“奇葩大会”。
网友对奇葩大会的看法有褒有贬,不喜欢的吐槽说打开奇葩大会看了五分钟以为自己点开的是《超级演说家》。
喜欢的点赞里面的每一位有态度的奇葩选手,时而热泪盈眶,时而拍腿大笑。
侃学姐两种都是,不瞒你说,为了写这一期的侃学姐更文,穷困如学姐我,特地花了19块巨款买了一个月的视频会员,以便更好的跳过广告截图。
因为这一季的《奇葩大会》里面有太多我想截图的金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这句:
“同一个世界,只有同一个梦想,那多可怕呀,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呀!”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猛地被击中了,因为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是我坚持看了四季《奇葩说》的原因。
上一季奇葩说结束的时候蔡康永温柔似水地讲:
《奇葩说》存在的意义在于展现思考的可能,在于向你展示任何的理论都有被推翻的可能,当你站在正方的立场,你觉得正方说得很有道理,等你站在反方的立场的时候,你又觉得反方的立场很有道理,在他们的唇枪舌战里,你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是奇葩说的魅力所在。
假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这个和谐世界的大多数“正方选手”的持方的话,那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多可怕”大概就是这个奇葩大会的叛逆“反方选手”的持方吧。
江山代有奇葩出,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一季的奇葩说,新奇葩层出不穷,有为了一瓶凑单的酸奶奖品和店员从精神打击吵到原则问题的女作家;
有进了30多人女团拥有20多个粉丝的女团小鲜花;
有估值近100亿的蜜芽APP女CEO,
还有自黑自己瘦不过迪丽热巴,美不过古力娜扎的新疆段子手……
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两组选手。
第一组一个是“摇滚圈纪检委”臧鸿飞,一个是新锐摇滚主唱袁园。他们有共同的爱到骨子里的爱好——摇滚。
臧鸿飞说:“我现在对摇滚乐无比绝望,我觉得摇滚乐真的要把我逼疯了。”
以前邻居评价他:留着长头发不上班,早晚进监狱,走过家旁边那条胡同的时候,每天被人指着后背指了十年,16年年初他和谭维维一起做了一首华阴老腔登上了春晚舞台,他动情地说:“特别想让那些老邻居知道,一个天天留长头发不上班的人,他也可能就进不了监狱,他也可能走到一个挺大的梦想的舞台上。”
他捍卫的梦想实现了,但他依旧焦虑,因为他觉得他捍卫的梦想的核心在崩塌,音乐市场变得有钱了,但摇滚的情怀却在褪色着,那些年轻时候因为贫穷和性饥渴充满着对社会的怒吼的年轻人们,变成了大腹便便左拥右抱的资本家,摇滚里的愤怒消逝了,他焦急地问道:“你们不就变成你们以前讨厌的人了吗?”
当有社会事件发生,全世界都在发声的时候,他看到的是摇滚圈一篇寂静,内心无比悲凉:“也可能我这人就是较这劲,我没法说服自己,我说我们还是当年那些人吗?我们还是搞摇滚乐的吗?”
高晓松形容臧鸿飞“你好透明干净,很有能量密度。”台下的何炅听臧鸿飞说话时候的表情,就是我坐在电脑屏幕前听这段的时候的表情。
很奇妙的是,紧接着在臧鸿飞后面上台的选手也是搞摇滚的,23岁,乐队主唱,染着绿颜色的头发,走在路上有小孩儿害怕地指着她跟妈妈说:“妈妈,你看那个绿头发的女人”。她会直勾勾地走上去对着小孩儿张牙舞爪地问:“好看吗?”
(这次奇葩说的主题曲,《一万零一朵奇葩》就是她的布偶乐队唱的,就是文章里侃学姐分享的那首。)
同样热爱摇滚,她和臧鸿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状态,臧鸿飞41岁,热血、赤忱,有着一股再多皱纹、再多焦虑都掩盖不住的属于变革年代的韧劲儿。袁园23岁,活力、天真,有着一股再厚的粉也遮挡不住的新世纪的生命力。
臧鸿飞说:“没有了愤怒了,还玩儿什么摇滚乐。”
袁园说:“摇滚不是为了愤怒而愤怒”。比起臧鸿飞,她不够有深度,她有的是就事论事站在她23岁的鲜活生命上发表的态度:
“我纹身染头发,你们就觉得我不是什么好东西,哼哼哈哈哈,我的确不是什么好东西。
那个年代的摇滚乐手,生活在一个变革时代之下,他们的愤怒是一个僵化的时代下的叛逆思考,但是放眼今天,我身边的朋友都吃穿不愁,我们玩摇滚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为了愤怒而愤怒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别人告诉我们摇滚就应该愤怒吗?我们可以愤怒,但我们不止愤怒。”
在他们俩发完言之后有一个短短的总结视频,搭配着热血澎湃的音乐和字卡,竟看得人热血沸腾。
一边是臧鸿飞为摇滚焦虑地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都四十多岁了,还这么像长了反骨,世界这么嘈杂,我希望有人能听见,我内心的声音。”
一边是袁园玩摇滚骄傲地说:“我今年23岁,我是乐队主唱,除了身高,老娘已经活在我的人生设定里了。”
看着视频上打出的热血字卡:
你会欣慰地觉得,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但活出了不同的样子,多好。
而另外一组选手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则在于,他们向我展示了,同一个世界,每个人生来,就是不同的样子,可是这条不同的路走得比想象中艰难。
一个是暖暖。他的关键词是XXY。
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
“正常的男人应该是XY,正常女人应该是XX,具有XXY染色体的人通常表现为XY男性的生理特征,同时伴有雄激素缺乏的个体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女性化第二性征。”
“正常”两个字很刺眼,因为暖暖从小就被视为不正常的存在,他分享的经历主题是“18岁的我曾经很想死但不敢死。”
每个班里都会有一个受气包,因为性格内向,长相秀气不擅社交,暖暖成为初中班上那个“受气包”,一开始只是语言上的辱骂,久而久之上升到肢体,“不是打架,是我被打”,暖暖说到这段的时候很平静。
然而校园暴力并没有因此而平静,14岁那年,在学校宿舍楼里,暖暖被一个混混学长强奸了。
14岁被称为花季雨季的美好阶段,暖暖的人生从此只有乌云密布,他把自己关进房间,不和任何人说话接触,也不敢看父母的眼睛,14岁的他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发生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他觉得自己烂掉了。
父母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诊断是重度的抑郁症跟焦虑症,建议换个环境更好,于是15岁的时候,父母送他去了加拿大。
听到这里的时候我松了一口气,我以为暖暖的人生终于雨过天晴了。
然而并没有。
去加拿大的第一年,因为长相秀气,他受邀请当了平面模特,也拍了一些广告,变得小有名气,他开始在国内的社交网站自己的作品。
有一天考试的时候手机响了,国内有个网红转发了他的照片,骂他像西游记里的妖怪,所有人都开始转发微博说他是人妖,是变态,说他对不起父母,说他不配活着。
那个时候他才16岁不到。
直到现在他才能确信自己的穿着工作是自己所喜欢认同的,可是那个时候16岁的他不能确定,当所有人告诉他,你做你喜欢的事情,你该死,你不配活着的时候,他真的信了,他开始怀疑,所有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自己。
一个人坐在被加拿大冬天包围的冷清房子里,一想到将继续伴随着谩骂、痛苦回忆的未来,他想到了死,但是他不敢死,因为他不想让父母觉得他们为了挽回他做了一个决定送他出国,却因此最终失去了他。他只好拿出抽屉里的几片刀片,一刀刀割在自己手臂上,让身体上的疼痛分散心里的绝望。
后来在网上,他遇见一个人,一点一点尝试着敞开心扉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那个人说了一段很俗气的话,但如一丝光亮一样点醒了他,他说:“网上那么多人骂你是婊子,说你打扮成这个样子,那你为什么不真的活得像一个婊子一样,就是不要在意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而是好好的把重心放在你自己身上呢。”
他开始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变得更好,努力不去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在加拿大待了一段时间,他去了LA,上了一所艺术高中,现在回国准备作品集,准备完回美国上学。
他说:“痛苦是一个没有可比性的东西,对我来说,我经历过我人生中最痛苦的三年,可是问题是现在我好起来了,最后我也想由衷地希望大家不用经历我经历过的事情。”
说完全部的经历,暖暖不经意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像从心口上搬走了一块大石头。整个过程我能清楚地看到暖暖的表情在一点点地融化。
在最后的投票环节,马东没有把票投给他,他说,暖暖你是个有才华的年轻人,比起奇葩说,奇葩大会更适合你,这也是奇葩大会开办的初衷。
越看到后面我越能理解奇葩大会的初衷是什么。一个和暖暖情况有些相似的另一个男孩子高浩元来奇葩说分享的一段话,我特别感动,他说:
“因为是这个节目,
让人们看到,
原来这个世界上,
和他们不一样的人,
有那么那么那么多,
也让‘本宫’在与这个世界做斗争中,
找到了友军。”
这也是我在看奇葩说、奇葩大会的时候最感动的点,和电视台的正统、正常价值观不一样,网络平台相对更开放,它力所能及地给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不正常的、不一样的人和观点一个出口。
让更多人看到,每个人生来就不一样,没有一个人应该被嘲笑,没有一个人应该被否定,所谓的正常人的那点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有时真的挺不堪一击的。
那个叫高浩元的男孩,穿着一声大红宫服上来,把自己因为和普通男孩不太一样的“仙女爱好”,而同学排挤,被老师骂“高变态,你个狗娘养的”的经历,戏谑地讲成了一段精彩的“后宫争斗”。
在最后的投票环节里,何炅愤愤地说:“我投给你,我这一票是投给你那个老师的,我要告诉他,他才是狗娘养的!”
高晓松说:我觉得他很有意思,因为你这样的人输了,是社会的代价,所以一定要让你赢。
蔡康永说:“我觉得,如果他不是这么好斗的话,可能无法生存到今天,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发展中的人,而是一个战争幸存者,所以,要向他致敬,就是我这一票就投给这个生存方式。”
我也在心里默默地把票投给了他,也投给自己曾有意无意自居正常人的态度,更投给未来的自己,警惕自己丛生的“正常人优越感”。毕竟其实我们生来都不一样,有什么立场好嘲笑别人的“不正常”呢。
所以我喜欢这句话:“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多可怕呀”。把这句话送给有时我们标榜自己的不一样,当大街上撞个衫都能懊恼半天的时候;也送给有时我们收敛自己的不一样,当集体标榜自己的正常来打压所谓的不正常的时候。
在奇葩大会的现场,我看到很多个独立的、焦虑的、张扬的“我”,很多个无处安放的、落寞的、倔强的“我”,找到了“我们”,找到了“友军”。我矫情地一次次感动到热泪盈眶。
这,是我喜欢《奇葩大会》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