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牧羊记》是歌颂苏武作为一个爱国者的高洁品质的。苏武持节,视敌对国为蛮夷。他和文天祥一样,因为对祖国的无限热忱而九死一生,也和后来的文天祥一样,保持有"天朝上国"的姿态。他们是轻蔑、瞧不起"蛮夷"的---礼节上的些微倨傲、言谈上的用词……都能体现出来。
李陵也曾经是一个爱国者,但是他被国家伤害太深了。五千人敌不过单于,抱有"将以有为也"的隐忍愿望(虽然昆曲里唱的是"为利名牵")投降了,但是却不被朝廷体谅,迎来的结果是满门抄斩。
苏武的形象是光辉的,是被人民纪念的,是正义的。所以他在番邦一见到李陵的穿着打扮非是汉人模样,当然应该代表正义对叛国的李陵进行谴责。苏武便隐隐咬牙,念白道:"李陵,看你这般打扮,莫非是走差了路了。"在传统的思想里,唯有汉人该坐天下,除了汉人的儒家文明,其他皆为"左衽蛮夷"之辈,居心不良之徒。
李陵是痛苦的。他痛苦就痛苦在,他始终无法不爱自己的国家,可是他付出的真心得到的却是惨无人道的杀戮和羞辱,他的"背叛"是无奈的,是被迫的。但是自己所遭受的一切却无人诉说,无人安慰。苏武的言语态度,也可以代表汉人的"民调"了吧。李陵此刻还需要忍受同胞的不理解,忍受自己所爱的一切刺向他的敌意。
李陵的回应并不是激烈的,他没能捶胸顿足地告诉自己这位爱汉的同胞自己都遭遇了什么。他也许是有些愣神的,是说不出口的,是因为自己离开了国家而自卑惭愧的。"从别后"三字,听来是有怯意的。
面对苏武的质问:"五千人马,到哪里去了?"李陵的情绪仿佛才激烈痛苦起来:"到虏庭与哥哥报冤。"
李陵是国家不可缺少的人才,而且是这样一个忠心爱国的人才。但是他为国家所做的一切都不被朝廷承认。如果朝廷和国家能是两个概念就好了,也许李陵会这么想。可是汉武帝代表了他爱的国家的意志,代表了他爱的人民,代表了他爱的一切山川风月来恨他,来唾弃他,来杀死他的家人,抄没他的家产。所以李陵唱到"不想朝廷怒……满门儿女遭刑宪。望巴巴有眼无尤见,哭啼啼血泪空撑霰"时不由得高亢悲歌,作不平鸣
但是这一腔血泪的倾诉并不能得到苏武的理解。也许是他不敢理解,因为他不能接受自己视为君国一体的汉武帝这样冷酷无情。他还是坚持"你要我折节延年,罢,我拼一命死在眼前。"---即使李陵所述说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冤屈和苦痛,少有劝降之词。
于是李陵明白了自己是不会被理解的。也许他也理解苏武。所以,这个最需要被道歉被安慰的人,只好缓缓地说:"把离愁且放宽,"来安慰苏武。
这大概是最悲哀的一句话了。也许李陵的离开未尝不是好事,一个对有功之臣还妄加屠戮的朝廷,一群不明事理的百姓,李陵要怎么办呢?他越是爱的,越是恨他。
后人杜撰了一篇"答苏武书"中,李陵说:"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
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苏武能说什么呢?他不可能再有回答给李陵。
光阴荏苒。武帝治下,人口半亡。巫蛊之祸,互相揭发,诛连者不胜数。这样的朝廷,怎么可能逼不走李陵呢?伤他的忠心、啐他的真心。说到底,"天下"只是汉武帝一人的产业而已。
李陵作了告别。但是这片土地上已经没有人需要他的告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