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甚至未曾有一面之缘的女孩儿,第一次见却让我有些“心动”,图书馆,坐她旁边不由的有些“幸福”。啊,我真不知如何用词,深感文字表达的局限,就是那种感觉,真的十分奇异,似乎从未有过,而又若比比皆是。
她现在刚片刻离座后回来,不久前我撕酸奶时,安静的环境,那声音竟可历历耳闻,她转头看了我一眼,两双眼眸并未相互凝视。
我会不住的关注她的一举一动,我想不出这个没留下姓名的女孩儿有什么特别之处,以至于吸引着我,可能从她身上我看到某个旧人的影子,说真的,她趴在一叠书上时,露出的面部轮廓真的很像她,虽然我有她的照片,可还是不太记得请她的面容,看到一个街上的服装模特,就感觉和她特别像,她在书中的角色投映是云沐凡。
我把她和她有意混淆,也是符合她在我心中的感觉,生活中看到不少她留下的影像,却都不及她。
方才我静静的翻了几页老史的书,奈何脑中没有留下丝毫痕迹,都在想她,嗯,现在我身边那位,可能词不达意,可我想不到“想她”之外更好的表达。
现在似乎骤然衰减,却仍不敢目不斜视的看着她。那感觉是…我能察觉到…是昙花一现……这种感觉就是我收尾所统称进去的。它稍纵即逝,我似乎也没有继续写下去的激素、热情和理由了。
的确,平平无奇的。
一份暖心的祝福,一块回忆碎片的温存,一种因他者而触心的感觉,普遍泛漾在人间的人情美,可能仅仅是一片幻想,亦或说成是在塑造中的动人心魂,具有触目感人的特点,都会成为昨天,也就可以经由回忆来重映于精神之海,它可以是任意词性,修饰着每一次起心动念、所历所受的美好,此之谓:温暖。
……
心血来潮下我将上文放在了前言之前。为什么呢?
一个人应有坚定的思想,但也要有全面的思考,笃行中也要不失睿智。两个对立的观点并非水火不容,有交集也有共存,而当下不能两全之际,就要有一套处理时事的思想去践行。
就像上学和不上学不能两全,只有离开学校而坚定学习,不再上学而培养习惯。我没有选择高中辍学,也会失去另一条路的光景,这上面难以雨露均沾。
其实«漆空幻月»中,作者一直没有固定主题,各标题的安设也是应需而生。重要的是在我的落墨之闲,对动人心魂的探寻,为美好瞬间的凝望,是成为回忆就美满的眺望,亦是前途未卜时对未来的瞻望,归根结底是径由成为昨天的意识对一切的塑造。
很多时候我认为建立观点并非基于反驳观点之上,观点无对错,有的只是不合时宜,而一个人也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判定一个问题的新旧优劣界限而立为公认之标准。比如写作应寻新颖还是循传统,公认的似乎更倾向于前者。而它们都有各自的魅力。新颖的写作更具活力,会带来别具一格的阅读体验;传统的写作也深厚的底蕴和经典之价值,其所谓韵深涵厚。两者间不必做绝对的选择,相互结合、取长补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吧!
当然,没有绝对的观点,也就自然不用都两全的看待事物,就像在乡土社会文字不是必要的,所以人们只要有相应的处事经验,就够应世了。但我还是更喜欢像自序开头说的那样,多虑而依旧笃行。
于我而言,阅读的重要目的就是对不同心绪的兼收并蓄,并同时积累多元化的素材。这其中就要明确——并无永恒的对错,是白也总有黑,万事万物都有其反面。
……因为它是感觉的普遍存在形式,是情感的缩影,转瞬即逝而又让人心驰神往。
……把先看哪章的意愿交给心血来潮,看向目录,随自己的感觉与兴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