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个带的小组,前组长因为升级成教练而离任,新组长希望把小组学习氛围带的和之前一样,便立下了一个flag:每天在小组群进行学习分享。
刚开始的一周,每天都分享的很多,内容也很干。问题出在了第二周,有一天没有分享时,接二连三地断了。后来组长开始反思,征求大家意见:能不能把“一天分享一次”改成“一周至少分享三次”?
接下来的事还没有发生,但之后很可能这个分享就会断掉,彻底断掉。或者说“一天分享一次”比“一周分享三次”更容易。原因在于势。
前些天,我也立下了一个flag,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洗漱,然后开始写文章。持续了10天左右,每天都能比较好地写出,慢慢养成了一个习惯,前一天思考第二天要写什么,而此时不管当天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第一反应便是明天能不能写成一篇稿子。如果可以,把它先记录下来,第二天照常地洗漱完就开始写稿。
这时,我想起了去年的这个时候,和其他几位小伙伴弄了一个写作监督群,一周一篇稿子,刚开始大家都完成的很好,但慢慢地,有一个天开始完成不了了,紧接着,第二个人也完成不了了,再然后,这个群渐渐没了生机。
而其实,这里面,能把一件事持续做好,和产生间断、慢慢忘却,都取决于一个东西——势,势有没有断。也许,这个东西理解起来太过抽象。我们来看看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定律——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里面提到,孤立质点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质点而言,如果没有外力作用,质点如果之前是静止的,那么它将继续静止,质点如果之前是匀速运动的,那么它将继续匀速运动。也就是说,没有外力作用时,势将不变。
再回头看之前的几个案例,如果分享每天都存在,那么势就会一直保持,每天都会处于一种“时刻准备着”的状态,分享将一直继续。而一旦分享存在中断,之后很可能是断了再断。“每周至少三次”也是这个道理。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一周一次”也能保持较好,而“每周至少三次”就不行了呢?答案依然在势。一周一次,频率足够明确,ddl足够明确。而每周至少三次,太过模糊,至少三次是指几次?三次?四次?还是五次?如果是三次,是连续发?还是隔一天一次?还是怎样?
可以看出,势并非一直存在,时断时续。
我突然想起历初中史书上的一个场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时,大量的牛奶被资本家倒入河流。而与此同时,又有大量的平民百姓挨饿。
当时特别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不把牛奶给平民喝?倒掉也是倒掉,浪费总比不浪费好。
而现在,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路,原因依然在势。如果把倒掉的牛奶送给民众,那么牛奶的价格就是0,势必会影响没有被倒掉的牛奶。也就是说,牛奶的收益下降,渐渐,对牛奶的品质要求将会下降。长久下去,牛奶的品质没有之前那么好。这家工厂最后很可能会破产。其实,资本家维持的也是一种势啊。
纪录片《激荡三十年》的片头有这样一幕,“我砸掉的不是冰箱,而是观念。”其实,砸掉的又何尝不是一种势?是为了形成生成好产品的势。
我知道,现在每天写的文章质量还很低,但目前依然不会打破这种势,先渐渐形成,等就像跑步、读书一样,形成了一种不可消散的势,就可以开始回头审视每一篇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