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我是阅读困难症和深度拖延症患者。从小到大,我就一直被母亲贴上标签“动作慢”,然后我就这样慢了30年,有时慢得自己都讨厌自己。
比如阅读,我特别喜欢买书,家里的书柜买了2个,塞得满满的,可读完了的,还不到十分之一。一是因为自己总是找很多很忙的理由给自己,让自己迟迟缺乏动力去拿起一本书;二是因为现在手机端阅读充斥,而且手机又携带方便,比起背着一本书挤地铁要轻松多了;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看书太慢了,我看书有时容易陷入抠字眼中,看到喜欢的或者看不懂的,就容易挪不开眼睛,反复读,然后结果就是,一趟半小时的地铁下来,我看的书可能只有十几二十页,然后拖的久了,没看完也就放弃了。
我创造的最长阅读困难案例就是:我很憧憬的《我的川菜生活》这本书,我拖延了快10年却还没看完(读了个开篇就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继续,可是却始终心里又挂着这件事);较近的记录是,2017年年中拿到的《鼎泰丰——有温度的完美》,我天天背到地铁上装样子,花了快2个月看了一半,然后就甩一边了;我想用借书的方式逼自己读书,于是采用地铁借书或软件借书,结果本来免费3天之后才每天收取5毛钱的书,我愣是花了快20元才完成阅读,几乎快够的上买一本书了。
我觉得像我这样的人应该很少吧,对读书内心无比渴望,却又非常缺乏行动力,慢得出奇。
特别奇怪的是,我做其他事情并不像这么磨蹭和困难,尤其工作上还一路被评价为“执行力强”,自己推动或带领团队共做的各种策划,线上线下效果也普遍还过得去。
只是对于阅读,有时我都快绝望了。
这几天写作培训课弘丹老师说要分析同伴的文章,于是我通看了一遍搭档“空空y”的简书文集,然后又学习了“龚少”老师最新的几篇文章,发现他们都谈到了读书的问题。
“空空y”的《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说了读书的原因,“龚少”的《爱非坚持》谈了坚持阅读的方法。我大致梳理一点治疗阅读陋习的小心得,希望2018年试着死磕一下自己。
其一,给读书找到足够的意义。
“龚少”引用了李笑来老师的话: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办法为这件事赋予极其重大的意义,甚至是多重重大的意义。
关于读书的意义,“空空y”给的答案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从读书看出一个人的谈吐和品位、读书能使人表现出与众不同、不读书少了精神上的积蓄。
我最受触动的是第三条。假设不读书,“当然也可以周游世界,只是没有思想的作用,到哪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近几年,我总有话到嘴边却不知该用什么话来表达,心里感触良多却脑袋空空搜不出适当的案例来佐证,这样的困惑,让我越来越缺乏骨子里的自信,越来越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生怕一开口就词不达意,暴露自己内心的空洞。正因为缺乏精神上的积蓄,才让我看问题常常只浮于表面,很多的判断和分析都只是泛泛而谈。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意义是我希望作为妈妈,不要把这种拖延症困难症“传染”到女儿身上,我希望从现在开始,能够身体力行,给女儿做一个喜爱阅读勤于行动的榜样。这种内化的东西希望能带来自查的动力。
其二,从微习惯开始,每天设置小目标。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庞大的任务时会习惯性选择逃避,就如看书,我总是给自己假想很多困难,所以迟迟缺少或延迟行动。
“龚少”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从一些小的习惯入手,从微习惯开始,只管去做,慢慢去体会一些事情的妙处。
龚老师说“从刚开始逼自己每天读几页,一个月读2本,到现在非常享受通过阅读获得的那种“洗脑”的感觉,提升自己的认知系统的感觉太爽了”。
就像2017年的热词“先定一个小目标”一样,我希望先不要给自己那么高的期待和压力,把阅读当做一个小小改变的开始,每天设置一个小目标,比如每天读20页或者15分钟,不要让自己觉得阅读是件恐惧的事,慢慢一点点去消化这个任务,慢慢去接受这种模式并形成习惯,也许对于我这种“重症患者”来说会相对容易实现。
李笑来老师曾说:把“坚持”从我们的操作系统里删除。若觉得某件事需要努力和坚持才能完成,那件事大抵从一开始就注定完成不了——需要努力、需要坚持,说明骨子里不愿意做。
我不想让自己觉得读书是苦行,我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让它变成我人生的乐趣所在。所以,我想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先学会爱上,再让爱成为习惯。
其三,向高手学习方法,学会反思用于实践。
最近看到波波羊老师“轻松读书”里传授很多读书的方法,包括制定阅读计划,包括借力监督等,然后弘丹老师说学会收集素材,学会运用“绿灯思维”和“二八原则”,从量变引发质变。跟着高手学方法,跟自己的日常和实际相结合进行反思,真正用起来做下去,把知识变成行动,努力争取事半功倍。
只有看到自己改变后的进益,才能有更多前进的动力。立此文为证吧,到2018年12月31日时,我希望回头来看,我真的能“干掉”困扰我多年的深度阅读困难症,尽心享受阅读带来的自由、满足与提升。
2018年,我想做阅读界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