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第二天早晨我们的游轮来到了重庆下游的丰都县,停靠在丰都鬼城一侧的长江北岸,与南岸的丰都新县城隔江相望。前面不远处的丰都长江二桥,横跨两岸之间,朦胧的江面上看到的是一座优雅漂亮的弦伞样双塔斜拉桥。
放眼望去,晨雾蒙蒙青山迤逦若隐,南岸丰都新城,楼宇如云、山上山下高楼参差,北岸与丰都鬼城景区相邻,青山环抱绿翠葱茏。
和我们紧邻相靠一起停泊在此的,是一艘比我们的游轮小很多的美维凯娜号,两艘游轮并排靠在一起,甲板靠着甲板,抬眼一望有点辽阔,感觉像回到学校的大操场,打球赛跑全无障碍,平稳宽敞的很,全然没有在海上航行的丁点儿不适,舒适的像在陆地上一样,长江的宽阔也是完全超出了想象,不断有大客轮停靠在此,应该也是去丰都鬼城游览的,还有两艘大游轮停在南岸,宽阔的长江让来来往往的大游轮在她的怀抱里从容畅行。
吃过早餐,上午9:00我们走出游轮,走过江上的栈道,爬了两大段江堤台阶,来到路边的丰都鬼城景区乘车点。
上车坐了五七八分钟就到了今天的旅游景点—丰都鬼城。
下车先看到一个不大不小的牌楼,上书“仙山幽趣”,本想游鬼城一定是阴沉沉挺沉重的气氛,一眼看到的竟是“仙山幽趣”几个字,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心想和这“丰都鬼城”怎么还和“仙山幽趣”有关系呢,看看到底怎么回事,脑子里存上这个疑问继续向前走。
没走几步就到了丰都鬼城的正门,门前人很多而且很热闹,好几支身披大红斗篷、打着大红流苏伞的队伍,在我们眼前走过,有种节日的气氛。正纳闷这是在干嘛呢,就听导游说,今天4月11日,阴历三月三,是阎王爷取亲的日子,我们来的巧了,难得赶上机会亲见这个盛大活动。有很多人是特意奔着这个日子赶来的,谁知我们竟误打误撞最后两张船票,赶上个三月三,借此看看阎王爷取亲的热闹,真不错。
走过写有“鬼城”的大门,看到字牌上“朝山进香”“香会有期三月三,福地有名平都山”的大字小字,感受着特殊的气氛,按照箭头指引的方向向前走,
最先看到的是始建于明末的哼哈祠,祠为一殿两楼。右名“五鱼楼〞,左名"积江楼”内塑哼哈二将像,传为周武王伐纣时,战死沙场的郑伦和陈奇,后被姜子牙封为神将。因名山为佛教、道教兼容的地方,封二人“镇守西释山门,宣布教化,保护法宝,为哼哈二将之神”。
闭口为“哼”将,开口为“哈”将。
“哼”将叫郑伦,战斗中碰到敌人时,鼻子一哼,响若洪钟,鼻孔喷出两道白光,吸人魂魄。
“哈”将叫陈奇,炼成腹内一股黄气,张嘴一哈,黄气喷涌,对手魂飞魄散。
拾阶而上,身边是山水画般的长江和上、下山的索道。
不知不觉来到了始建于汉代的报恩殿。
内塑报恩菩萨目连,传说报恩菩萨目连,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称孝行第一。因其母青提不敬佛门,被打入地狱。目连为救度母亲,在七月十五日地藏王出生这一天设盂兰盆会,历尽艰辛,将其母救度出来。目连救母的故事广为流传,倡导人们行善行孝。
沿着上山的石板路继续向上走,山路两边古树参天,绿荫冉冉,仔细一看路边的古树都有上百年,粉色黄色的灯笼横挂,像搭了灯蓬,
一陡一缓一坡一弯,一路走到山顶,来到景区缆车终点站,在此驻足扶栏眺望,长江如镜,轮船往来江上,对岸高楼林立,楼宇如云,江上斜拉索桥横跨两岸,眼前有缆车吊厢往来山间,像一串吊兰花开在山间,江、山,城融为一景,天、地、人构成一体。真是山水相依,美景如画。
这里有导览图和名山的标志牌,指示着名山区域由阴阳鹊桥连接着两座山,一个是名山一个是双桂山,此时我所在的山是“名山”,所在的位置是以 “鬼国京都”闻名于世的名山景区。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了,真的是历史悠久。
在此走过“中国神曲之乡”的亭廊,就是药王殿、财神殿、庙宇殿堂依山而立,房檐屋脊,高低错落,此处香火缭绕、人头攒动、香火最旺,人也最多,看来健康和财富无论在哪里都是人们永恒的追求。
往前走来到了奈何桥。这里人多桥窄,人们有的牵手、有的独行,都走的小心翼翼,原来在此过奈何桥还有许多讲究,如果你是单身年轻的话,要三步跨过奈何桥,尤为注意的一点是要男的先迈左脚,女的先迈右脚。如果是夫妻或者恋人一起过的话要手牵手,走九步,意思天长地久,老人或者小孩通过的话可以是三步以上但是必须是单数,顺利通过则为好人。
奈何桥的“奈何”系梵文音译,原为“地狱”此桥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桥长7.2米,高3.95米,桥面宽2.5米,桥下一方形池,长12米,宽2.15米,名曰“血河池”。《西游记》里对血河池作了如下的描述:“时有鬼哭与狼嚎,血水浑泼万丈高,无数牛头与马面,狰狞把守奈何桥。奈何桥是连接阴间与阳间,审视罪恶与善良,宣制生存与死亡的“试金桥”,民间传说百年之后的亡魂都要过奈何桥,善者有神佛护佑过桥,恶者则被鬼卒打入血河池受罪。
走过奈何桥就是廖阳殿、寥阳殿为明代蜀献王朱椿的香火庙,距今已五百多年。不知是从奈何桥走过来的人多,还是这里的供佛多,廖阳殿这里人特别多。
过了廖阳殿在去玉皇殿的三十三级台阶代表的三十三重天的地方,见一处房山头上一个蓝色的孟婆汤碗,巧遇了长长的吹吹打打的阎王爷取亲的队伍 ,红斗篷、红流苏伞的红衣队,和黑衣长袍打着幡字旗的黑衣队,后面还有扛着纸猪纸羊的队伍,虽然淅淅沥沥下着小雨,但一众队伍的出现满有热闹喜庆气氛的。
登上三十三重天就到了玉皇大帝住的地方—玉皇殿,玉皇殿门前立着一块“唯善呈和碑“碑上书有一大字,以中间“口”为中心,巧妙的融合唯善呈和四字为一体,意在劝人向善,里面供奉着道家文化里的一众仙班圣人:玉帝、王母 、太上老君、真武大帝等等。
继续往上走,来到了百子殿,百子殿是香客们求普萨送子和保佑妇女生儿育女顺利平安,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的地方,里面供奉着观音、普贤、文殊三大菩萨,还有送子娘娘和催生娘娘。
百子殿门前有无常殿,里面供奉着无常、无常娘娘像。
百子殿外有一个大的观景合,旁边有餐饮店,可以在此观景用膳,稍作休息。观景台驻足远眺,江山隐隐,白雾茫茫,游轮安泊,江天浑然,云雾弥漫,庙宇殿堂,若隐若现。置身其中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忽然脑中的“仙山幽趣”的疑问有了答案。
过了观景台再往前走、有一黑色威严的牌楼,牌楼上书三个白色大字“鬼门关”,传说鬼门关是人死后亡魂到地府报到的关口,是阴间和阳间的分界线,进入鬼门关即到了阴间,这些恶鬼守住阴间的大门。对来此的亡魂进行盘查,在世为善的亡魂携 “路引”便能顺利通过;而在世作恶的亡魂则会被苛刻盘查,验明身份后押往十殿受审,再打入地狱受刑。
门前石梯两旁有各大恶鬼,细数一下,有十八个。对应了人间十八种罪恶,包括驻海鬼、食蔓鬼、欲色鬼、酒鬼、罗刹鬼、疾行鬼、还有常说的淘气鬼、才鬼等。
驻海鬼因生活于旷野、海滨,遇到孤独无助的老弱病残就巧取豪夺财物,行迹如海盗。死后,住在大海孤岛上,身无遮体之衣,口无果腹之食,遭受常人难以想象暴寒酷热之苦。
欲色鬼本名五通,原是精怪,源出于恶鬼魈魉,原型是喜淫人妻女的狒狒、猿猴之类,实为天下第一凶险淫鬼。
夜叉鬼是地狱中的著名恶鬼,又称~夜乞叉”,被列为天龙八部之一。夜叉形像狰狞,身材高大。手持钛叉,头悬火焰,食人肉,喝人血,气焰嚣张,令人十分恐怖。
酒鬼和淘气鬼倒是不令人恐怖,完全是邻家贪酒大叔和淘气挨打小子的形象。据说摸了酒鬼的肚就会千杯也不醉。快看那酒鬼的肚皮都被摸黑了。看来贪杯的人还真不少。
这些鬼王的故事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还提醒我们珍惜生命,行善积德。
过了鬼门关,便踏上了不归路一一黄泉路,黄泉路在传说中为接引之路,也就是通往阴曹地府的必经之路。黄泉路起点上立着一块牌坊。上有一幅对联“红尘生涯原是梦,幽冥黄泉亦非真”。
黄泉路是一条宽约2米,长约50米的青石板路,常言道:黄泉路上无故人,大步留星往前走。传说中黄泉路上盛开着大片大片火红的彼岸花,人就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域,而现实中的黄泉路树木茂盛,挂满了红色的灯笼。
黄泉路的尽头是望乡台,传说人死后,一天不吃人间饭。两天就过鬼门关。三天到达望乡台。
但即使过了奈何桥,进了鬼门关,喝了孟婆汤,还是念念不忘人间的亲人,走在黄泉路上也是三步一回头,看来地府也蛮有“人情味”,在黄泉路的尽头筑起一座 “望乡台”,鬼们在此最后遥望一眼家乡,最后一次挥别故乡和亲人,才肯死心塌地前往阴曹地府。正是:“望乡台上鬼仓皇,望眼睁睁泪两行。”望乡台旁就是天子殿,也就是阎王殿,走完黄泉路就意味着将受到阎罗王的最后审判和十八层地狱的最后考验。
第一次去鬼城,长见识了。从小到大一直以来总觉得鬼是可怕的,来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丰都鬼城才彻底清楚了,其实鬼城一点也不阴森恐怖,它所展现的并非血腥、阴暗,而是籍此阴间鬼文化生动的场景描绘,仿阳间司法体系,营造了一个等级森严,融逮捕、羁押、庭审、判决、教化功能为一体的“阴曹地府”,用来惩治生前作奸犯科的人,告诫人们:人生在世,需行善,莫作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对扬善止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万事有因果,上苍有安排,此事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