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的概念是东尼.博赞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本质是以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为目的的非线性、可视化思维工具,它被誉为21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笔记工具、学习工具、整理工具!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备课是由传统备课的局限性和思维导图自身的优势决定的。
传统的备课是线性模式,是单向、单维的,大部分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都习惯于将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提问、学生每一个可能的答案都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往往一节40分钟的课所对应的教案内容竟达数千字,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然而,课堂中有许多生成性的内容是不可预期的。不论多么完整丰富的教案,其中一些环节也很难完全按照老师的预展开。一旦课堂脱离了教师的预设,就会让教师难堪、学生困惑。
与传统的备课不同,思维导图是非线性的,具有发散的特点,这种结构一方面更易于激活思维,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促使一节课有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给生成性知识提供了足够的空前,不会造成与教师预设不符,甚至教学中断。用思维导图备课还有一个有点不容忽视,由于思维导图的各分支都是采用的金字塔原理,由上统下,在这记忆原理中其实就是对信息编码——上级是下级诸要素的编码,这样更有利于记忆和理解,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那么,究竟该如何用思维导图备课呢?
一方面,对于复习课,要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把不同组块的知识提取出关键词,并根据提取出的关键词建立思维导图的主分支;对于新授课,讲授的知识十分有限,用思维导图备课的时候可以根据课程设计的流程或者环节来设置主分支。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人文的关怀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另一方面,主分支下建立父分支,将各环节具体的内容、操作、时间设置进行统筹安排。并查阅资料,对每一个分支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充实。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再加上可视化的思维结果,教师对一节课已然胸有成竹了!
用思维导图备课大大提高了教师工作的效率,虽然当前思维导图在大多数地方还是实验阶段,没有得到普及,但是,它的实用价值已经得到了认可。新课程改革提倡利用一切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我们不妨就从用思维导图备课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