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丰满了记忆,苍老了容颜。
—— 题记
曾经的小院,盛满了欢乐和温馨;曾经的岁月载满了期盼和祝愿。一年又一年,我们渐渐长大,成家立业,各奔前程,这几年年来的仓促,好像一下子来到,缺少了以前那漫长的准备阶段。省却了不少气力,但我也很少能嗅到那浓浓的年味了。
俗话说,出嫁的闺女是泼出去的水,结婚的闺女是不能在娘家过年的,我也没有机会感受到大年初一的拜年气氛了,是否如当年那样的热闹、壮观。但年前的准备工作我还是有幸参与的,母亲会反复的说过年要买什么,要做什么,我会在母亲的指导下按部就班的准备。母亲教会了我蒸馒头、做花糕。从发面到揉团,每个细节我都严格按母亲说的办,先用五成热的水把面粉搅拌,再用温水混和发酵粉,发面不能使劲揉,怕揉出了面筋不好吃,有时天气特别冷,就需要把面盆放在锅里烧,但面盆不能直接与锅底贴着,怕把面团烧熟了,需在下面放一个篦。但等那发酵的如棉花般蓬松的面团,母亲说这时候可以揉馒头了。左手拖着面团,大拇指摁着深陷的中心,右手来回翻着,撮着,再把揉好的馒头团在案板上抟一下,这样馒头就做好了,上笼蒸馒头了。可别急,还不能马上烧火,需要面团醒开,这样蒸出来的馒头才更好吃。约摸烧半个小时,不,看表也有学问,要从锅烧的烟气浓的时候算起。小小的馒头,承载了多少学问,我今天想来,那里还蕴含着很多生物学酵母菌发酵的原理呢!每次讲课学到这一点,我总不忘母亲指导我蒸馒头的细节,课上的特别轻松。照着母亲说的做,做出的馒头特别好吃,又软又甜,每当别人夸赞我蒸馒头的手艺时,我很感谢母亲教会了我很多生活知识。
和饺子面,也是有学问的,母亲常常说要做到“三光”,即手、面、盆都要光,手不粘面,盆干净,面光滑,面才算和好了,包出来的饺子才劲道,禁的住火煮。我在母亲的指导下用心的准备着,直到年根,当一大家子从不同的地方聚齐时,基本也都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了,我才会恋恋不舍的离开娘家,因为出嫁的闺女是不能在娘家过年的!
唯一所期盼的是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闺女回娘家的心都很急切,那一天去串亲戚的都是闺女,一年才见一面的老闺蜜会碰个面,聊一聊家常里短的,这个说你家儿子都长这么高了,那个说你家闺女要是不在你身边站着,我都认不出来。互相问个短长,道个平安,相互走动着,在自己宗族中拜年。任岁月悄悄爬上额头,凭白发在鬓角隐隐出现,来到了娘家,就如同永远长不大,走不出圆心的圈。
丰盛的午饭,又是盘又是碗的,吃的肚大腰圆,母亲总还怕我们吃不好,总还要再煮上一小锅饺子,每个人盛上三五个,边喝着饺子汤,边聊着天。这时候可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数着兜里的压岁钱,来回的跑着,男孩子还不时的摔个炮仗,女孩子在过家家。走亲戚的哥哥嫂嫂们也回来的早一点,或者我们晚一点走,为的是一个大团圆!其乐融融,小院的上空,飘满的是浓浓的亲情!
近两年,哥哥们总担心母亲在家过年天气冷受不了,接到城里去了。我们也都会驱车前往,酒席间,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会表演各种节目,为新年助兴,逗母亲开心。但母亲还会念叨,这不像过年,没有在家时那种大规模的拜年盛况,也没有在家时准备的富足的年货,“小家小户的,地方也小,锅也小……”,母亲的唠叨中,分明有着几分恋家的情结呀,也在怀念家乡的过大年!
是呀,母亲没有在家过年,我们也觉得年味淡了许多。母亲不在家,我们也很少到娘家的地方去,前天从瓦岗寨游玩回来,路过自己的村庄,从胡同口经过,我们也不想下车,因为母亲不在家,那家也缺少了家的味道,有母亲在的地方才叫家!母亲不在家过年,我感觉年假没有了去处,如同灵魂没有了依托,心理空落落的。
昨天正月十六,是一年的第一次月圆之时,也是闺女瞧娘的日子,我们又驱车去看望母亲。母亲看到我们的到来,很是高兴,让吃这吃那,就像我们是小孩子一样。是,我们在母亲身边,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我们可以贴在母亲身边,甜甜美美的叫一声“妈妈”!母亲微驼的脊背,颤微的步履,脱落的牙齿,深刻的皱纹,沧桑中写满幸福,幸福中充满祝愿,祝福我们家富国强,国泰民安!
一年又一年,流逝了岁月,苍老了容颜,丰满了记忆,始终不变的是对家的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眷恋!
一年又一年,从孩童走到今天,又将走向灿烂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