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终于通过无休止地复习看书考上了硕士,同个寝室的姑娘们打算为她搞一次庆功。没想到,被小白拒绝了。小白说,没什么好值得庆祝的,然后就爬上床去睡觉了。
寝室的姑娘们面面相觑,没想到她们的一片热心肠还是被小白的冰山脸浇灭得呲呲作响。
小白是个很努力的姑娘,她觉得只有考研才是她以后生活有保障的唯一出路。但因为自己的时间都交给了学习与兼职,每次寝室的姑娘们集体逛街或扫荡美食,她都缺席。久而久之,她变成了孤岛。几乎所有的邀约随着她的拒绝都沉入海底,自然而然,就再也没人喊她出门。甚至到最后,让她帮忙关下门,拉下窗帘的小活儿,都没敢惊动她了。
小白在寝室,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透明人。大家都知道她要学习,所以不忍心去打扰他。然而,这份不打扰,在小白的眼里,却变成了是她们不喜欢她努力。
她原本就自卑,正因为自卑,才决定用知识改变命运。现在的她,慢慢从自卑变成了对周遭环境的一种仇视。为什么你们不来喊我玩?为什么你们全都对我置之不理?为什么要把我孤立?
这是小白,这样的环境,让她恨不得马上结束与她们的寝室生活。就算完成了心中的小目标,她仍排斥接近她们,用丰富的内心戏与猜忌把自己变成了刺猬。
而小白每次与远在L城的闺蜜诉说在寝室糟到的冷落,都会悄悄地流泪。是的,她太孤独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一个人散步,一个人流泪。寂寞到最后,她把所有的错都看成了是她们的嫉妒,她们见不得别人好,她们是故意使坏。
有一天,同寝室的几人在小白的微博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你们就是见不得我这么努力》。文章中,小白说了自己的家境困难,所以想边工边读完研究生,但室友们却因为她的努力而慢慢孤立了她,她觉得很痛苦,尽管实现了目标,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寝室里的几个姑娘们虽然背地里也时常会聊起小白,但无非都是些要不要叫她一起来吃饭,要不要叫她一起去唱K。讨论的最后,都是算了,叫了她也不会来,说不定还会觉得她们不务正业呢。然后就结伴去享受她们的美好时光。
但很多事情吧,你明明隐约知道,却觉得做些什么也是徒劳。不是因为妒忌啊,在意啊,仅仅只是自以为别人不需要而已。
发现了吗?你的努力,也许在别人眼里就像白开水一样的平淡。但你的拒绝才是变成透明人的根本原因。
你每天晚上要去图书馆温2个小时书的时候,你的室友在寝室中磕着瓜子一起看了2个小时的韩剧,你鄙夷她们用大把的时间浪费在了可有可无的泡沫剧上;没课的时候,你要去奶茶店做4个小时的兼职,你的室友结伴离开餐厅,手挽着手去看了场最热的电影,你鄙夷她们用大把的时间换成了买来的享乐主义。
于是,你把努力看成了人生的唯一信条,你坚信自己一定会出人头地。因为你受不了失败之后变成她们的笑柄,沦为和她们一样不学无术,只懂嬉笑讪骂。你一定要证明,她们所有的嘲讽与不屑,不是阻挡你成功的绊脚石,而是你闯夺胜利的催化剂。
越是这样,你的心越是偏激,到后来,你以为全世界都与你为敌。你忍受了孤独,忍受了艰辛,忍受了贫穷,却忍受不了合群,忍受不了猜忌,忍受不了那些你臆想出来的流言蜚语。
亲爱的,千万别用一颗猜忌的心去看待别人,到头来,你只会把自己猜忌得累死。别人喜不喜欢你努力,关你屁事,何须真的去在意那些不懂你的眼光。
而你努不努力,其实也不关别人什么事。每个人执着的事各有不同,有的看起来无聊,一文不值;有的看起来激进,天天跟打了鸡血似的。但每个人的生活,本来就该不同。有努力的人,自然就会有不努力的人。别因为自己努力,整得别人也要跟你齐头并进似的。
说完努力,我们再来说说另一个问题——合群。
小白的孤立,是因为她太刻意划分生活,把自己困在了画好的圈里,忘记了要踏出圈子看看人与人相处的世界。
一个群体,感情的维系是关键。很显然,小白与她们之间,除了基本的寒暄,就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我相信,小白起先是很愿意与她们厮混出去玩的,但现实告诉她,你要学会拒绝。到最后,鸡汤文中口口声声说的要善于拒绝,在这里就成了反面教材。
有一个词语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同僚压力”。
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碰到“同僚压力”,你明明不喜欢这个笑话,但很多人笑了,于是你也合群地笑了;你不喜欢抽烟,但寝室里的人都抽了,所以你也学会了抽烟;你明明不喜欢宠物狗,就因为女朋友喜欢,所以也主动伸手去摸摸小狗。
那些你本不会接触,或不愿意做的事,因为周边的人都在做,所以你试着放下芥蒂,为了合群也去做,这就是“同僚压力”。
不能说“同僚压力”都是糟粕,因为“做自己”也没有很爽,其他人都吃烤肉去了,留你一个人,很难过,很别扭,很想死的。
人是群居动物,所以我们很看中合群。有的人永远是聚会的焦点,而有的人永远是聚会的边缘。不是取决于一个人的智商情商有多高,关键因素在于你肯不肯牺牲自己的成本,去多融入他人口中的世界。
我们总是口口声声要“做自己”,但有时候“做自己”你就会不合群。合群了,你又无法“做自己”。所以,这就衍生出了因为乔任梁过世而纷纷讨论的“人前嬉皮笑脸,人后欲哭无泪”的忧伤。
为什么这样的情愫会引起一大片人的共鸣,大家都表示自己平时有两张面孔。一张总是开心,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开心。一张总是多愁善感,但又不知道自己在感怀些什么。
问题的答案,就在这“合群”二字。
我们之所以会有朋友圈,朋友圈里之所以都是一个世界的同类,就是因为几次合群下来我们总能筛选出几个有共同语言的人。
有的人你第一眼就无比的讨厌。有的人,你第一眼见了就万分喜欢。这都是“合群”的每一次经验在下意识地告诉我们,他可以变成你的朋友,而她跟你不是同类。通过每一次合群活动,我们拥有了相互吸引的朋友。
你要牺牲时间成本,物质成本,交付自己的真心,适当地伪善自己,才能在一次合群中与人平和地交流。不善于交际的人,大多会觉得这根本就是劳心劳力,浪费时间,所以他们选择了拒绝。
但这样的拒绝,是在断送自己的生活圈。把自己的情绪豢养起来,找不到诉说的对象。久而久之的封闭,很容易就蒙上偏激,最后慢慢转为自闭。
因为你觉得自己得不到关心,苦闷不知与何人诉说。到最后,真的有个人走近你,你竟不知要怎么开口倾诉。你的世界只剩下一个人,在风和日丽的大太阳里,透过窗户,却看见了远处黑暗袭来。
你试着改变,但转念一想,我做自己想做的事,错在哪里了?
当然,你并没什么太大的错。你唯一错的,就是太看重自己的尊严,看轻自己的努力。你把“做自己”变成了生活的全部,而实质上,它只是你人生的一个精彩镜头。
你的努力,不会因为一次合群吃饭,因为一次合群看电影,而变得一文不值。相反,你分散出来的时间成本,可以让你收获到短暂的放松,减少你紧绷的神经,甚至是收获一份温暖与友情。
适当的合群比“做自己”更重要。(为什么用适当?像什么吸毒、打架这类,你自行可以判断为同流合污的聚众活动千万别去加入。)
在你暂时还找不到一个能与你一起相互扶持的人之前,还是首先要学会融入身边的环境。毕竟,漫漫长路,身边真实与真诚的鼓励才是促进你进步的良药。
不知道从哪里听来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如果这句话是运用在环境还算纯良的大学,我觉得算是正确的。
为什么孤独?无非就是你关上了心门太过痴迷自己的付出。(真的享受孤独的人不可耻。)如果身边有一个像小白的女孩来向我抱怨她的生活,我当然不会告诉她“请不要理睬你的室友,做你自己就好”,我会劝她挤出一点时间去尝试融入,也希望她留有自己的空间,供她的室友们融入。
最后,再强调一句,真的没有这么多无聊的人,在看见别人努力,还去诟病。真的,人心没有这么多无缘无故地作恶。除非,那人原本就看你不爽,不管你努不努力,他都看你不爽的那种。
这样的人,给他一个爽快的白眼,然后在心里骂一声”去尼玛的大南瓜”就潇洒地走吧。用你以后的成功,去气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