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收到小编一则简信说春节专题现在改为元宵节专题了,就在想自己那些年的元宵节是咋过的。
来到这座城市十个年头了,第一年元宵节,也是离家后度过的第一个元宵节。
那年,我第一次在单位组织的元宵节联欢会上大放异彩,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第一次让领导同事们知道了我的存在。
惊喜之余有些许安慰,总算没有辜负自己那么多的努力。结束之后,单位放半天假,看着同事们喜气洋洋回家与家人团聚,自己形单影只,倍显孤单。
作为单位唯一一个外地人,在当地没亲戚、没朋友,认识的人不过就是同事,可单位未婚的年轻人也不过只有一人而已,而她也是要回家过节的。
我安慰自己,去买包元宵吃也算过节了。
到现在也记得那个忧伤的下午,我打车去超市,竟买不到一袋元宵,一袋都没有。所有的答复都是卖完了。这里的人是多爱元宵,我不贪心,一袋就好。我不死心跑遍了这里唯一的三家超市,还是一袋都没有,所有的都告罄。
陌生的城市,孤独的我,我只是想要买一袋元宵过节,就一小袋就好啊,可就这样简单的愿望都实现不了。
不能与家人团聚,不过想在异地与家人吃同一样东西,宛如他们在身边一起过节的感觉都无法实现。
那个下午,从最后一家超市出来,我孤单的站在路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车,匆匆的人群,每个人都有去处,赶着回家。唯独我,家在千里之外,无法企及,回宿舍,还是一片孤寂。
那种难过与委屈,眼眶打转的泪水,时至今日回想起来,都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站在路边无助的自己。
家里打来电话,为了怕家里人担心,我又返回超市,拿了一袋水饺,还佯作高兴的对妈妈说,“没关系,饺子也是过节嘛。”
妈妈唠叨怎么会连个元宵都没得卖呢,这城市太落后了。是啊,太落后了,却从未想过会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年。
在这里第一年的元宵节,以失望、难过告终。
第二年我提前一天就去买好元宵,没有冰箱,就提前煮好。元宵节早上再热热当早餐。
我对元宵、月饼这类节日食物没有多喜欢,但总觉得这些都是过节“应该”吃的东西,与喜欢与否没关系,只是过节的象征。
一年又一年,我坚定而执着的完成着每个节日的仪式。
可从第二年开始,到了元宵节当天晚上,若干家超市,每一家超市都有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元宵在各种打折促销,再也没有告罄的时候了。
元宵告罄仿佛是个梦,就那么忧伤的点缀在我的记忆中。
在这个城市度过那么多年的元宵节,只有一次父母年后随我来到工作的城市,恰好遇到元宵节。
一起逛超市的时候,和老妈聊起第一年元宵节没吃到元宵的遗憾,老妈愣是买了大小两种元宵。
工作后,第一次三个人在元宵节当天一起吃元宵。
当每碗只有三个大元宵端出来的时候,我端着那个元宵,闻着淡淡的黑芝麻味,真香呀。
元宵,不在于它本身好吃与否,只是与家人呆在一起的日子,如此美好,弥足珍贵。
第二天早饭,妈妈又端出来一碗小汤圆的时候,我和老爸满满的抗拒。
我们对元宵实际上都没那么喜欢。元宵这东西,一口就好,不过吃个意思。吃多了,甜腻的让胃都不舒服了。
可做饭的老妈是老大,不能浪费食物是我家的宗旨。无奈我和老爸只能苦笑着干杯,硬着头皮吃下。然后一上午,嘴里似乎都留有糯米糊的感觉。
这些年,很多品牌都出了不同种类的元宵,但我们的选择似乎总是黑芝麻馅。
有一年,一个品牌出了“果然爱”系列的元宵,看着广告里那个晶莹剔透的元宵就觉得很喜人。去超市一看,大概20几块还是30几块一包,比起一般的元宵贵了四、五倍,思量了一下,没舍得买。
买不起?好像不是。抠门?也许吧。只是单纯为了节日含义,或为了不太爱的元宵,抑或为了自己的好奇,似乎都不太值。大概那时候,我更看重付出金钱的价值能否高于我从中能得到的喜悦吧。
随时间流逝,自己慢慢变得淡然。节日也好,期待也罢,很多时候与外界无关,只与心境有关。
值不值得,就看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唯心而已。
今年的元宵节依然自己一人在异地过。我翻了翻日历,恰逢周末,我想我会去超市,选个自己喜欢的口味,也许还是黑芝麻馅的,也许是什么新品牌、新口味,看当下的心情与喜好,但不管选择哪一种,我相信我都会是开心的。
元宵节当天煮上几个,不考虑发胖与否,不想价钱几何,不思什么节日含义,只静静的享受元宵的味道,和爸妈视频拉拉家常,看看元宵节晚会直播,一切也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