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脑:重新认识你自己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最开始出现的是“本能脑”,它让最开始的爬行动物有别于其他动物,能对外界的环境快速做出反应(遇到危险就战斗,遇到异性就追求)。
随后出现的是“情绪脑”,它让最开始的哺乳动物更好的适应环境,让哺乳动物在情绪的加持下趋利避害,提高生存优势(恐惧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让自己专注捕猎,愉悦增加同伴亲密度)。
最后出现的是“理性脑”,它让人类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依靠大脑前额叶形成的新区域,人类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从此在这个星球上占据了绝对的生存优势。
但是三重大脑虽然分管不同的职责,力量大小却不一样,这是因为本能脑至少存在了3.6亿年,情绪脑存在了近2亿年,而理智脑只有不到250万年,与此同时三种大脑的发育成熟时间也不太一样,本能脑在婴儿时就发育好了,情绪脑要等到青春期,理智脑就更晚了,要等到成年。
由于存在时间和发育成熟的时间,本能脑和情绪脑占有的神经元也更多(将近八成),距离心脏也更近,遇到紧急情况也会优先得到供血。基于上述种种原因,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力很弱,因此我们生活中做出的很多决策都是基于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理智。
心得感悟
这样看来,我们人类的目光短浅、即时满足、避难趋易、急于求成都不过是进化不完全导致的,很多时候看似在理智思考,有时候也不过是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做出合理的解释,换言之,我们可有时候不过是在自我欺骗。
话虽如此,但是我们还是不应该自暴自弃,只要我们经常思考、理性反思,将理智脑锻炼得足够驱动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而不是用所谓的意志力去对抗,我们依然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第二节 焦虑:焦虑的根源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
焦虑是我们的老朋友,尤其是在“缓解焦虑”的过程中更深陷泥沼,难以自拔(在求多求快的低水平勤奋中和别人拉开更大的差距)。
其实我们不应该和别人比,而应该和过去的自己比,或者和那些所谓成功的人刚开始时候比。
焦虑有以下几种形式:
- 完成焦虑:要干的事情很多,但是时间不够
- 定位焦虑:将现在的自己和已经成功的人对比
- 选择焦虑:选择太多,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
- 环境焦虑:因为环境的原因,想做的事情做不了,不想做的事情不得不做
- 难度焦虑:有些事情就是很难...
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情,又想立马看到效果
书中给出几个解决办法:
-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心得感悟:
焦虑是我们的默认设置,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读完这一小节我们对焦虑有了更多的了解,总结下来就是:干不到、觉得困难不是因为我们five,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就能一件一件的干完我们相干的事情。
第三节: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
人们总是对耐心有着各种各样的误解,嘴上说要保持耐心,但是身体一直沉迷在即时满足的边缘,花大量的时间在表面工作上,让自己看起来很勤奋,致使自己庸碌无为。
要让自己改变这种庸碌无为的状态,首先要对事物的发展有一个全局的认知,做成一件事情并不简单,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是:前期增长非常缓慢,达到一个拐点之后飞速增长(复利效应)。
除了要践行价值积累规律,还要选对正确的方向,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人的天性与总是与规律相反:在欲望上急于求成,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导致自己终日在困难区受挫;在行动上避难趋易,总是停留在舒适区,导致自己在现实中总是一无所获。如果我们学会在舒适区边缘努力,那么收获的效果和信心就会完全不同。
认识到复利效应和舒适区边缘,我们可以在宏观上看到保持耐心的力量。
心得感悟:
保持耐心是反人性的,但是认识到复利效应和舒适区边缘这两个宏观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正确的认知,帮助自己延时满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由实践得到的反馈再去调整理论,学了就忘的知识不如不学。
迷失方向的时候想想舒适区边缘,感到难以坚持的时候想想复利效应,这样才能缓解焦虑,让努力不只是感动自己而是切实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