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写这本书的读后感之前,我必须得警告读者,这本书的悬念感非常强,所以特别怕剧透。如果在读书前看了这个读后感,那看到书中揭露谜底时的震撼感会大打折扣的。
就是因为这些悬念,开始一度让我读得有些不耐烦。很刻意的有话说半句,回忆想到关键处停下来,信只念个开头等等。作者确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但过于明显的吊胃口却差点儿让我倒了胃口。可见我也是个很缺乏耐心的人。
主人公Harold收到失去联系二十多年的癌症晚期的老友Queenie的临终告别信。出去寄回信的Harold在走去邮局的过程中回忆两人的往事,最后毅然决定就这么走去看望老友。他坚信只要他走在路上,老友就能活下去。回忆起的不只是老友,还有和妻子Maureen二十几年越来越深的隔阂,自己孤独卑微的童年,深爱着却不知如何去相处的儿子David。
Harold一边艰辛地走着一边痛苦绝望地回忆着,我的脑子里自然问号越来越多,根据蛛丝马迹胡乱猜测着。Harold和Queenie只是单纯的同事关系吗?怎么能就这么不负责任,跟妻子不辞而别就毅然上路?嗯,看来木讷的Harold因为自己不幸的童年所以手足无措地不知道如何担任起做父亲的职责,而Maureen太过关爱孩子了,所以在Harold一次次失误后两人的裂痕越来越深,以至于分居,两厢默然。天赋异禀的David只跟母亲Maureen打电话联络,完全无视父亲,只是因为把父亲的胆怯和局促理解成了无知和冷漠吗?
直到行文到第二十六章时揭示,David在剑桥大学毕业后,无法顺利就业,在一次醉酒后悬梁自尽了!当时我背上的汗毛都立起来了!原来David长期酗酒,Maureen和他的电话不过是Maureen不愿面对现实所幻想出来的自言自语。难怪David总是承诺却从来不回家。难怪Harold一直在悲叹,一切都太迟了。难怪Harold会在自毁的心理状态下在公司闯祸,而Queenie为他承担了所有的责任而丢掉了工作。这时,前面的困惑就都迎刃而解了。但是所有的思念,自责,悔恨等等都变得无比的悲怆和绝望。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写给绝望的人的,面对绝症的绝望,失去至爱的绝望,悔恨当初的绝望。每个人活着都会有后悔的事,有懊悔的想“如果当初我。。。”的时候。目前我还很幸运,虽然有很多后悔的事,但还没经历过绝望。那种痛彻心扉,自己却完全无力回天的绝望。经历过那种绝望后,人还能否面对自己,还如何找到平静,这本书中给出了一种答案。也许可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书中另外两个最让我感触深刻的点如下。Harold在行走的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陌生人。在Harold讲出自己的所为和信念后,人们都会敞开心扉,把自己的伤痛和Harold分享。每个看着普通正常的人,内心都孤独地承载着巨大的痛苦,每个人为了做到别人眼中的“正常”,就已经用光了所有的力气。让我想起《Wonder》(奇迹男孩)一书里面提到的 ”Be kind, for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 - 善待每个你遇到的人,因为他/她可能正在打一场艰辛的战斗。
从一战回来后就开始酗酒的父亲在Harold十六岁时就把他赶出了家门,无法忍受酗酒丈夫又渴望自由热爱旅行的母亲在Harold十二岁时就抛弃了他离家出走。Harold在母亲离家收拾行李的时候还期待用平常可能奏效的方法,讲着蹩脚的笑话,企图博母亲一笑。这个回忆太戳心了,多么卑微的求得母亲关注的孩子啊。从这样的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Harold本来就对做父亲充满了恐惧。而天生聪慧过人的David让他更是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交流和沟通。所以眼看着David因为无法与人沟通,自理能力差,生活在痛苦和煎熬中,熏染上酗酒的恶习,走向深渊却无能为力。可见父母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关系和通畅交流是无比重要的,而孩子的心理健康比优秀的学习成绩更是重要千百倍。
网上看到作者还写了这本书的姊妹篇,本来就觉得这本书名的翻译略失恰切,姊妹篇的中文就更是简单省事地翻译成了《一个人的朝圣2》。两本书的原名都要更好些,"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The Love Song of Miss Queenie Hennessy"。等有空了一定要去看看这本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