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整个经济学理论,想想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各种经济机制,不难发现他们归根结底都在研究:如何分配资源和财富——我得多少,你得多少,以及具体的分配原则。更深入地思考下去,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体制都基于两大共同前提:第一个前提是“分享”资源时“你”和“我”是分离的;第二个前提是我们必须建立某一分配机制,因为资源是有限的。然而,正如我们已经诠释的,这两个前提都应抛弃。那我们该怎么做呢?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金刚经》,听听佛陀对此所说的一些醍醐灌顶的话吧: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鸠摩罗什译)
为何如此?哦,须菩提,你想一想,那些在布施时不住相的菩萨,他们所积聚的福德是无法估量的。 (译自原著之英文)
让我们照例借助邱尼喇嘛的阐释来理解此段经文:
我们必须承认,执着地认为事物本具自性者仍可以通过布施等行为积聚很多福德。
但如果某人已从“事物本具自性”的锁链中解脱,并继续实施布施等行为,则很肯定,其所积聚的福德一定比前者更大。为强调此点,故佛陀说:“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事实上,此福德是很难衡量的。”
佛陀接着说道: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鸠摩罗什译)
须菩提,处于我们东方的整个宇宙空间,你认为是否能够衡量它的大小?
(译自原著之英文)
世尊又说道: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鸠摩罗什译)
如此,位于我们南方、北方、上方、下方,或任何其他方向的宇宙空间,我们是否能够衡量它们的大小?我们是否能够衡量位于我们十面八方的所有宇宙空间?
(译自原著之英文)
须菩提答到:
不也。世尊。(鸠摩罗什译)
不能,世尊。(译自原著之英文)
最后,世尊说道: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鸠摩罗什译)
如此,须菩提,要想衡量那些在布施时不住相的菩萨所积聚的福德,并非易事。
(译自原著之英文)
这段经文中的某些理念很显而易见,但至少有一个理念却并非显而易见。佛陀在此试图向我们传达的是:首先,“福德”或善业,或心识铭印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其次,为了使这一力量能够无穷无尽,我们作为“生意场上的勇者(菩萨)”,必须“不住相布施”。那么“不住相布施”到底是何意?经文中的“菩萨”又如何理解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本章称为“无限大经济”的基础。
我们先来谈谈“不住相布施”,这其实就是对我们先前谈论的所有理论的总结。任何一位称职的生意人都得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商业决策从表面上看起来有其任意性,无法预测和控制;同样是一个稳健保守的金融改革,有时候以失败告终,但有时却只有靠它才能起效。一项冒险激进的金融举措,有时候成效显著,但有时却导致一场灾难。生意人不论精明还是平庸,也是如此,有些精明者生意兴隆,但有些精明者的生意却冷清不堪;有些平庸者的生意一败涂地,但有些却很成功。如果我们坦诚的面对自己,就不难发现这些通常所谓的标准,没有一个是万无一失、屡试不爽的。从佛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事实明确地反映出我们尚未找到致富的真正原因;我们压根不了解财富是由何创造的。
如果你仔细思考,将会发现人世间的财富分配蕴含着一个深刻的真理;财富随着个人的得势与死亡而来来去去,随着国家和帝国的兴衰而起起伏伏;在全球经济繁荣时期,财富遍及整个世界,而在经济萧条或战火纷飞的年代,财富则普遍“缩水”。人类的发明——例如盘尼西林、枪支、个人电脑等——能在短短几年内有效地增加或减少全世界总人口的“绝对”财富。我想说的是:世间财富的总量不是既定不变的——现在不是,以往也不是。财富一直是变化波动着的。这让我们开始怀疑“世界上的财富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合理分配有限财富和资源的体系”的整个理论。也许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如果我们找到了致富的真正原因,那么我们就能增加整个世界的财富总量,这意味着,也许每个人都能拥有足够的财富,甚至拥有绰绰有余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