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随着“国民老公”王思聪的一条“撒币”微博,“冲顶大会”开播当晚用户在线数量一路冲破20万。之后短短不到半个月,其在IOS和Android端的下载量就突破了100万,成为今年第一款刷屏级爆款。紧随其后,西瓜视频旗下的“百万英雄”1月3日上线、芝士超人1月3日上线、百万作战1月5日上线,充分体现了中国互联网强大的执行能力。
无论是百万英雄还是冲顶大会,事实上都并非原创,而是“山寨”国外的一款产品HQ Trivia。对于“山寨”而言,其实都遵循了一定标准。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鲜有突破性的产品出现,产品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在我看来,产品同质化的真正原因,是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人们对产品的认知逐渐趋于标准化。如果交互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产品的同质化或者说标准化会是不变的趋势。而在新的交互方式下,经过从初生到成熟的发展,又回重新出现这样的问题,一如人类的认知是螺旋上升的一样。
伴随着移动应用的大量涌现,还出现了很多帮助快速开发应用的应用,只需要使用少量的编程语言,即可将不同的模块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应用,虽然在体验上还无法完全媲美原生应用,但这充分说明了产品设计和解决方案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标准化。以电商应用举例,浏览-加入购物车-下单-支付,已经形成了一个标准的动作,每一步动作都有非常成熟的解决方案,甚至形成了一定标准,如底部菜单按钮个数以4或5个为佳,分享按钮通常位于页面右上角,点击头像进入用户主页等等,我们将这些设计的原因归结于用户习惯,却也说不清为什么用户会形成这样的习惯,这就是对人们认知水平趋于标准化的一种应用。
标准化意味着可复制、可量产的,意味着边际成本的下降,意味着经济效益。标准化是一个产品想要推广普及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最近手头有一个项目,某老牌提供人力资源解决方案的公司需要打造一款线上的产品,对接企业和外服公司,通过智能算法提供更加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刚开始着手梳理产品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因为服务是个非标品,原先所有的流程都是靠人与人互相沟通来完成的,很难产品化,毕竟AI再先进,对于语言的理解还差得很远。为此,花了大量时间去整理需求和服务,把他们数据化、标签化、标准化,之后才能通过算法去提高匹配效率。
以现在的研发能力和资本的反映速度,如果出现一个新颖吸睛的产品,马上就会出现一批同样的产品,这是无法避免的。互联网已经从原来的新兴行业变成了传统行业,从增量之争过渡到了存量之争,从产品之争过渡到了运营之争。总的来说,本文的内容已经有点老了,三四年前看差不多,现在看不免有拾人牙慧之嫌。但是正如傅盛在他的认知三部曲中说的一样,以为自己认为重要和真的认为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不行动的认知就是伪认知,炫耀自己知道有什么用?真正的认知,必须知行结合。下一篇会着重介绍如何真正把数据化运营落地,从而改进产品,优化用户体验。
公众号:逻辑之外
博客:www.sybertur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