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是我前阵子才知道的话,而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则是我刚才方知道的话。前者的“师”字更像是一种动作,而后者的“师”字更像是一种状态。但无论如何,在我看来这句话本身都是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尤其是假如有这样一种情况——“他”看到“我”去教导“你”——此时,这句话被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出。

当然,这里的“他”“你”“我”并不是确切的情况,而是一种说话人的状态。看到有人在教育他人,我便是“他”;看到有人在教育我,我便是“你”;看到自己教育别人,我便是“我”。

“他”说这句话时,为人师者的形象并不高大,只是与被师者等高。第三人称视角以看破红尘的上帝姿态,维护着被人师的那个人。但“师”是怎样的“师”此刻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应该和不应该。“你”说这句话时,为人师者的形象是低微的,第三人的身长反而略高一些。而“师”的该与不该此刻不重要,因为根本就没有“师”字。“我”说这句话时,倒像是一种懊悔和自责,仿佛是做了错事。

不过,但对我而言,当“我”察觉到自己行为的时候,是否会审查自己“师”的方法和原因?这大概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为人师”是一件讨厌的事情,这大概是现在很多人的想法。可如今这样的想法多是站在“他”和“你”的角度上来说的,这样的理解不得不说是一种错误。要知道第三人称时,自己便是一种“师”的状态,而用这样一种“师”的状态去指责他人的“师”,有何道理可言?第二人称时,世上没有“师”字,人的存在是一种拒绝,这样的人用自己世界的逻辑和知识完善了自己的世界,只是全然不顾这样逻辑和知识是否可以解释与自己无关的世界。仿佛自己只要活着,与自己不同的存在便毫无逻辑和可能。

而如果从“我”的角度出发,不论为人师,还是被人师,“师”就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见人“师”,可以让我们学会理解和接受不同;见己“师”,可以学会放低姿态和忍受不同。只有见到不同、忍受不同、理解不同的人,才可以称得上一个“师”字。

由此,我想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的时候,应该指的更多是自己。就像初中第一次听老师讲“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个“师”其实便是对自己不足的反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带着一个问题和大家聊聊西游记孙悟空师兄弟收徒的故事:如何理解“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西游记中用了三回(第88...
    王建设自媒体阅读 2,695评论 0 0
  • 在前段时间不久,和自己的朋友出去吃饭聊天,感觉在聊天的过程当中,他们知道我说的想法都有道理,但是他们心情并不是很愉...
    海峰匠阅读 762评论 2 0
  •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驳王清铭《剪得秋光入卷来》 (文末附原文) 文/君则 2017/11/8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君则Sylph阅读 1,130评论 0 1
  • 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之前,先为像我这样”好为人师“的家伙们说句话,我们积极地给别人建议的时候,其实是在对过去的自...
    敖马阅读 650评论 0 3
  • 我相信人生的定义:为其幸福而奋斗。 ——题记 最近身边有...
    小蘑菇头啊阅读 1,00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