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初级小提琴班倒数第三节课,
老师布置暑假作业,大概有十几首曲子,
老师示范,
班长录音、录视频。
那样子,好象我们期末,但被考试的是老师——终于盼到了这样的境遇。
示范完毕,
我说,100分。
老师还谦虚,承让承让。
然后是将期末会演的曲目过一遍。
好家伙,
那热闹劲儿,
集体《歌唱祖国》。
二小组《民间舞曲》、《铃儿响叮当》。
老师钢琴伴奏。
同学们拎着谱架,站到老师周围,
那位拉得最好的同学象在顺便表演劈岔——后来听她说是因为谱架低了。
拉完,我喊:好。
老师说,还好呢,回去好好练。
——老师的标准和我们的标准总是不一样:但凡一百个音,拉对了一个,我们都觉得挺好的。而老师的标准:一百个音,一百个正确
班长说,我们组也上。
我问什么曲子?
《雪绒花》《太阳出来喜洋洋》。
好,也拎着谱架站到老师身边去。
九年前,刚学没两天,就敢去表演《雪绒花》——无知者无畏。
站在老师身边拉琴,感觉就是在跳舞,两只脚倒来倒去,一会儿下蹲一会儿起立,浑身都在帮右手的忙,
——平时哪有这么卖力啊、哪有这么夸张啊。
之后,每位同学的独奏曲目。
我本来不打算报的——原因是总算有自知之明了,总觉得任何一首曲子都没拉好。
——这就是九年的进步:能分清琴声的好坏了。
后来班长在小组群里直接@我和申老师,期末汇演,两位老师还没有填报曲目,务请抽空填一下,谢谢。
好象都没有选择项,报不报?
我都忘了我是学习委员了。
报《我爱你中国》。
不久,班长说申老师要和我合奏《我爱你中国》,你看是否再报一曲?
中,《出埃及记》。
我特别喜欢《出埃及记》,现在用的零基础教材上的版本简单,但那大气磅礴的主旋律在的。
话说,同学申老师,
他神奇在不看谱子,就是听别人拉的什么音,他能在琴上摸出来。
说到琴,一般的人谁也没他的琴多。
世界各地的琴,他都有收藏。
每次来上课,他可能都带着不同的琴——他的琴盒里可同时放两把琴。
为了每次上课体验不同的琴,我成了他同桌。
九年前,要碰他家的琴,象要要他的命一般。
九年后,不碰他家的琴,象要要他的命一般。
琴是好琴,拉得是谁也不嫌弃谁,甚好。
今天下课整整延了一小时,
老师总结发言:
好吓人,外国人吓成了中国人。
我们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