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出生才一个多月,厂里的产品出了点质量问题,老板打电话跟我商量能不能上班,说上班后可以定时回家给孩子喂奶。我有点着急,婆婆还在上班,公公倒已赋闲在家,只是性格沉静寡言少语,他说乐意帮我们带孩子。我犹豫不决,老公说就让他试着照看吧。
上班后我定时回家喂奶,把吃不完奶挤了放入冰箱,竟然发现公公做起事来一丝不苟,把奶瓶放在水里烧开消毒,记录喂奶睡觉的时间,趁孩子睡觉的空闲时间为我们做饭。
我看着他得心应手的样子放下了悬着的心。于是下班回来,摇篮里的孩子在咿呀咿呀学语,旁边收音机里越剧婉转,厨房里传来饭菜的香味,家是多么令人神往地方。
女儿开始学吃饭,公公给她胸前戴了个自己缝得白色围兜,如果不小心把汤汁洒出来染色弄脏了,就摘下指给她看,女儿逐渐养成了爱干净的习惯。
转眼女儿上幼儿园公公负责接送,孩子把幼儿园的游戏带回了家。于是坐在板凳上公公成了一只小兔子,或者是一节静默的火车厢,动作全由女儿指挥。俩人一起看西游记,女儿披上酷酷的黑风衣扮起妖怪大王大喊一声:“小的,端茶来”公公乐颠颠地把凉开水放在了她的旁边。
老公对他们的行径不由哑然失笑。老公幽幽地说以前总觉得他爸不爱他,现在看来也不尽然。公公是个裁缝,吃得是百家饭,也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后的最后一批手艺人。
公公出工除了在当地也要到偏远的乡村,由于当时交通不方便,就在熟识的人家住下,一住几个月直到农忙才回家。生活上极其节俭,从来不买零食给儿女,性格内向跟儿女缺少沟通交流就少了亲近,老公不免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其实在那个时期,大人忙于生计奔波,往往会忽略孩子成长中的情感需求。特别是一些远在外地工作的父辈们,跟孩子相处时间少产生隔阂,这也是时代留给他们的硬伤。
女儿开始上小学了,公公说我买的鞋子不暖和,自己动手做棉鞋,然后再缝制加厚的马夹背心,怕不时尚就找来花样绣了几朵素雅的小花。于是女儿穿着我调侃为温暖牌的鞋和上衣去学校。
零八年奥运会,公公从箱底取出一块有凤凰图案的棉布给女儿做了一件唐装,竖领,滚边,粉色的六颗葡萄扣,与布料的图案相得益彰,古色古香让人眼前一亮。果然学校的老师看了不禁啧啧称赞,女儿穿脏了也不肯脱下,我总要软磨硬泡说服她来换洗。
女儿读完了四年级,我们想尝试让她独立,就让公公回了乡下。他俩睡觉前都会打电话说上一会儿话,公公每个星期天做上女儿喜欢的菜等她回来吃。
有一天,朋友们来我家玩。三个女人一台戏说起了家长里短,王朋友说她婆婆把当天吃剩的汤汁放到明天再做菜,让她受不了。
顾朋友说公公不舍得花上两元钱坐公交车,坚持步行老是迟到,被孩子的老师抱怨。我说我家有个节约的公公,洗过的肥皂水收集起来,把我一条忘了洗的新牛仔裤泡得褪了色,更奇葩的事,把我们不要吃的喜糖替代白糖,放在娃娃菜里炒了,吃了我满嘴的奶油味,如今看到娃娃菜都有恐惧症了。
大家笑得前俯后仰。突然听到房间里"啪″的一声,女儿板着脸站在我的跟前说:“谁让你说爷爷坏话的?”我连忙说:"这是事实,不是坏话。”女儿不信:“那你们笑什么呀?你们又不懂,我爷爷的做法叫环保。”我们怕她恼怒,频频点头马上转移了话题。
暑假里,表妹来作客。吃完饭女儿说爷爷的糖醋排骨真好吃,表妹说她爷爷的红烧肉更好吃。两个比较起来一个说她爷爷会缝衣服做鞋子,另一个说她爷爷会唱歌吹口琴。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不分胜负。女儿全然忘了表妹的爷爷是我的爸爸她的外公。由于自尊心作祟我竟鬼使神差说了句我爸爸年轻时英俊又儒雅。表妹觉得掰赢了一局,得意得在她面前晃来晃去,女儿憋不住放声大哭,一个晚上没理我。
大概是受公公影响,女儿十分尊重老人。上中学后路程有点远,刮风下雨天老公开车接送。碰到同路腿脚不灵便的老人她就央求老公捎上一段,偶遇老人需要帮助她会竭尽所能。我们怕她遇到坏人,她说这一带的老人她熟悉都跟爷爷一样可敬,这种爱屋及乌的行为触到我们心底那片柔软,就不再言语。
如今女儿已经长大读书住校,回来总让人有角色互换的感觉。有时听到她问:"爷爷胃药吃了没,筷子换了吧,用久了有细菌藏着。”"嗳"公公答。
有时候又她嘱咐爷爷生活上不能太节约要吃新鲜的饭菜,用流动的水勤洗手,一个在旁边说,另一个微微点头。要是听到有老人在路上摔倒她会不由得紧张,急着问她爷爷血压是否正常,有没有定期检查。
她的一惊一乍搞得我啼笑皆非,就宽慰她好好住校读书爷爷我们会把他当成国宝看好,一家子都乐了。
常言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公公对女儿是舐犊情深,宠而不溺,不亚于我们做父母的,他用行动来告诉女儿是什么反哺之恩,反观我们有些成长中独生子女骄横,任性,高智商低情商,我欣慰地看到了女儿温情的一面,感谢女儿成长路上相伴的公公,有您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