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原题本意并无沾沾自夸之意,本着自个儿跟自个闲聊罢了。
这么些年,有意无意也好,会时时心欠欠的搜刮些他人的精华来滋养个人的心房。真要说读书吧,不知从何谈起,毕竟咱错过了在校行吟坐咏教育的年纪,也并无专业特攻的技能,只是闲来无事唯把旧书翻,打发些时光。琐碎的日子里,难得的是静处,偶尔发发呆,惹惹林间的花草,练练几笔挫败感十足的毛笔字。后两者都是实物,能卯着劲儿去看、去练,不能瞒着暗暗的想。花长在那里,你有心便随着季节去看看,切莫采了去,它有它的枯荣命运,你实实在在珍惜了它,便拍个姿态百媚的照片回去就行了,姑且不问它的意愿,拦腰截了人家生机勃勃的小命去,严重点,那可是向大自然巧取豪夺的呀。笔和纸呢,随时都躺在那,等着被伺候,而我们一颗复杂的心,哪能容得片刻的安宁,发呆便成了日常消遣自个的好玩意,没有刻意,无端端就跑出来好多奇怪的想法,刺激想法的触点很多可能就是来源于平时认知元组建的范畴,而决定性起到作用的就是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识得的人,悟到的道。
“腹有诗书气自华,”真的是读了好多书好多诗,气质就爆棚,表露出来可见了吗?气好比美玉暖生烟般朦胧,是审美的一种意境,真正气质的背后是人格多维的立体感,因为懂了,所以才不会锱铢必较。懂是个怎样的体验,人生百态啊,一次的人生哪能种种都有机会去经历一番,还不是看多了,听多了,想通了,再去过多的力争,只会更突显一张狰狞的脸罢。这样的领悟来自一次过马路所见吧,约摸七十有余的大爷,站在马路中间的斑马线上,僵持分钟左右,对抗开车的年轻小伙,一副要把老命拼的牺牲劲,看你让不让我过,小伙无可奈何等着他晃晃悠悠的过了马路,还招到一顿咒骂。这样的事每天都在上演,没有谁对错,但是每一个目击者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认同观吧,或许到了这个年纪了,是不是好多事应该看得更淡然些,这熙熙攘攘的人生,凡事都从心上过,心累啊!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为我们的那个心,怎么懂得合理的做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