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娃的诗有感

第一次读到西娃的诗,是在我订阅的《诗潮》月刊2017年的10月刊上。《诗潮》将西娃女士的作品,作为这一期的“名家新作”反映,放在该刊物的正篇内容的第一部分,可见该刊对西娃女士作品的推崇程度,我也顺理成章地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将这次刊登的西娃女士的新作如品新茗般认真欣赏了一遍。

西娃,70后,生于西藏,长于李白故里,现居北京,玄学爱好者。2016年出版首部诗集《我把自己分成碎片发给你》,获李杜诗歌奖贡献奖。李白诗歌奖大满贯得主。《中国诗歌》2010年十大网络诗人,获《诗潮》2014年年度诗歌奖。2015年获“骆一禾诗歌奖”,《诗刊》首届中国好诗歌奖。曾出版长篇小说《过了天堂是上海》《情人在前》《北京把你弄哭了》。《外公》、组诗《或许,情诗》入选台湾大学语文教材。诗歌被翻译成德语、英语、日语、汉语。主持《边缘艺术》诗歌栏目。

由于《诗潮》本次刊登的西娃女士作品皆是新作,自然就不会包含其《画面》、《“哎呀”》等代表作。但是,这些新作当中也不乏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例如开篇这一首《有那么一个人》:

有那么一个人

我独自在清晨

把一首写坏的诗歌

改得更坏

她也是

我在夜半

翻看日记

为曾经那么爱一个男人

深感不解

我对自己说抱歉

她也是


我抱出不穿的衣服

试一件扔一件

抱怨穿着这些衣服那些时日

没有一刻可供回忆

她也是


我不知道她是谁

存在于哪里

但我知道有那么一个人 在相同的时段

与我做着 一模一样的事情

带着相同的心境

这首诗中,首先以排比的方式描写了三种情景下的心境,包括工作的苦恼、感情的烦乱、对青春回忆的疑惑。这三种心境,其实都极其稀松平常,于绝大多数的中年女性普遍存在,所以作者相信,一定有人跟她“一样”。这种平常,体现出了作者平静的心境,平稳的心态。也就是这种平常,使读者读起来,感觉诗中的三种情景都那么似曾相识,而产生一种共鸣,也会发出相同的感慨:我们都一样,这就是生活。

还有一首悲凉的《清明》:

清明

那时我们在成都

我为一个男人

一场爱情哭泣


她说:我好羡慕你

还有眼泪给男人给爱情

有一天你会明白

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那时我23岁, 她19岁

正是我们为男人,为爱情

哭泣的年龄


她25岁那年,因为癌症

她进入了香山陵墓里

我还在为爱情哭泣,也为她哭泣


我为男人为爱情

再也哭不出来的这一天

于一种清明的快慰与清明的悲哀里

把19岁的她和中年的我

画在一页页纸钱上

一同烧给了她

19也好,23也罢,乃至25,都是少女怀春,“为男人为爱情”哭泣的年龄。或者说,在这正常女人的人生必经阶段,眼泪是女青年正常的恋爱情感宣泄。诗中逝去的少女,在19岁、25岁均与作者有着人生交集,只是作者在这两个不同的时间点却同样在为男人为爱情哭泣。而少女则19岁时已得知自己时日无多,早已为自己少年早逝流干眼泪;25岁时更是离开了人世。

爱情所带来的挫折与无奈,随着时间的洗礼,最终会使人变得成熟。也有人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纵然美好,但终究也只是绚丽人生的一部分。在年轻的生命面前,有着太多值得追求、期盼的精彩。也许相对于失去生命,爱情对于少女来说,不值一提。

诗歌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优美简练的语言表达下,呈现出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情感,假如读者在诗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继而作者当时的感知能被重现,那么诗歌本身是成功的,作者与读者都得到情感与文化的升华。在我看来,西娃女士的诗,正是如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