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喜欢这种直白的开头。
这故事就像是《为何家会伤人》里的案例。关于种族歧视我不太好说,因为自己自己身边的人都没有这种经历,所以不太有体会。以我的想法来说玛丽琳和詹姆斯的婚姻确实从一开始就不适合,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是自卑的人希望自己的伴侣是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而对自己都很满意的人则希望伴侣也和自己相同,比如活泼的有可能喜欢沉稳温柔内敛的,内向的喜欢幽默健谈的,希望通过互补而弥补自己的不足。玛丽琳对詹姆斯一见钟情是因为他在人群中是那么的与众不同,而她一直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不要像她妈妈一样当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认为詹姆斯一定能懂她。他爱上她的原因恰恰相反,他厌恶自己的与众不同,因为不同而被排挤歧视(她不过是个漂亮白皙的平凡女孩而已,缺乏明显的特色。他永远都不会彻底意识到这一点,这正是他爱上她的最初原因,因为他能够完美地融入人群,因为她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和自然-摘抄)一个厌恶与众不同,一个渴望追求与众不同,这样的婚姻完全就是错误啊,两个人的人生观追求期望完全不同,这导致了他们的女儿莉迪亚的不幸。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期望都强加到孩子身上,自以为是的爱与关注压的莉迪亚喘不过气,她就像被两边撕扯,父亲希望她融入人群广交朋友,母亲希望她与众不同,实现自己没完成的期望,当一名医生。可是因为自己是混血而被同学孤立没有朋友,医学知识也学不好,完全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母亲为了实现梦想,曾经任性的离家出走而给当时还小的莉迪亚留下了阴影,认为这是自己的错,没有满足她的期待惹她生气了,从那以后莉迪亚发誓母亲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她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愿望。只要她能留在自己身边(每天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摘抄)只有内斯,他的哥哥是她生活的调剂,让她能够忍受下去,直到后来哥哥因为上大学要离家,给了莉迪亚不小的打击,她千方百计的阻止却终究留不住,内斯则认为自己终于能逃离这个家了,这个失去平衡的家。迫不及待的想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忽略了莉迪亚的内心。紧接着父亲送的项链父亲的期望,偶然间发现父亲的出轨,自己考取驾照失败,这一切都让莉迪亚承受不了,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汉娜——家中最小的女孩,虽然年龄最小可是却并不像姐姐莉迪亚那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来得不到父母的一点关注。她总是默默的躲在角落里观察着所有人的一举一动,喜欢偷偷收集别人不要的东西。因为不受关注,反而让汉娜有了敏锐的观察力敏感的内心,能察觉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她是第一个发现邻居杰克一直默默地爱着哥哥内斯的人,通过那种谁都没有发现的微小的细节…莉迪亚处在崩溃边缘的时候只有汉娜察觉到了,最后她感觉到有不好的事会发生,但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能阻止它的发生。
摘抄:①莉迪亚抬眼看着母亲,看着全家人微笑起来。汉娜吓得差点躲到内斯身后。这个笑容异常灿烂,异常明亮,兴高采烈,然而却是假的。只觉得恐怖,它让莉迪亚看上去像变了个人,一个陌生人。可是其他人依然没有发觉。
②她保持着刚才的假笑,在晚餐桌前直挺挺的坐着,像一只展示柜里的洋娃娃,但只有汉娜看出那笑容有多虚假。
③汉娜并不知道莉迪亚的全部遭遇——项链、路易莎,但她清楚,她姐姐的内心正在发生变化,她正现在一天远离地面、十分危险的狭窄岩架上,她在极力保持平衡。所以汉娜一动不动的坐着,似乎一个错误的动作都有可能把莉迪亚推下岩架。
挺心疼这两个孩子,一个是完全被忽视,一个是太被关注。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在中国的确也很多,往往父母是意识不到的,孩子的一切他们都要安排好,学习、婚姻、工作,做着自己认为是为孩子好的事,却不考虑他们的想法意愿。这本书真的写的挺好的,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不只是父母,包括周围人的期待,眼光都要抛掉,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