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苦得乐

佛门常说,人生是苦海。此苦海由八种苦汇聚而成: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盛。今天先说说【求不得苦】。

在这人世间生活,每个人都想活得好一点,快乐一点,幸福一点,这也是非常自然的,没有什么不对。

可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每个人的看法却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追寻、追求、奋斗。

包括佛教,虽然标榜【人生是苦海】,但佛教修行最基本的目标仍然是获得快乐——离苦得乐。

只不过佛教修行所说的离苦得乐与追求世俗快乐有着非常大的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乃是通过对世俗快乐的出离、舍弃而获得一种清净自在之乐。

为什么要从世俗快乐中出离、舍弃呢?因为,以佛教的智慧来看,世俗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反而是引发烦恼与痛苦的根源。

这是由世俗快乐的本质决定的——【求不得】,因此表面上是【乐】,而实在是【苦】。

为什么说世俗快乐的本质是【求不得】呢?原因如下:

1、世俗的快乐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受各种条件的影响,难得而易失。

2、世俗的快乐有来有去,有生有灭,总是无常变化,无法长久。

3、世俗的快乐总是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成不快乐,乃至变成烦恼、痛苦。

4、世俗的快乐终究会消失,其本质是【不可得】的,所以再怎么求,最终还是【求不得】。

比如,财富、权力、名声、地位等,这是很多人都在追求的东西。有的人是一直得不到,有的人是得到了之后不久又失去了。

有的人即使一直拥有,也不一定就快乐,反而可能会深受其累,烦恼丛生。

何以如此呢?因为【快乐】其实仅仅是一种感觉,能够影响这种感觉的因素实在太多了。

在没有强大的智慧与定力的情况下,所谓的快乐很容易就被一件小事所改变。

而更深地观照世俗快乐就会发现,世俗快乐的本质其实是欲望的满足。

而欲望的特性就是永不满足,临时性的满足只是非常短暂的状态,很快就会变成更大的不满足。

【不满足】的状态是欲望的常态,这其实是【求不得】的另一张面孔而已——一直在求,同时一直不得满足。

举个例子,当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在退回几十年的人们看来,是想都想不到的——天堂也没有这么好啊。

但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极大地丰富与改善了,但快乐却不一定比几十年前的人们更多。

比如,那时的孩子们有很多娱乐项目——推铁环、打沙包、跳皮筋、跳绳、玩弹子(玻璃球)、抓石子、用干树枝下棋、玩泥巴、打四角包(纸叠的)、玩香烟纸、斗拐、踢毽子、砍老瓦(石头片).....好像还有很多,都是就地取材,只要一些非常简单的东西就可以玩得不亦乐乎。

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整天抱着智能手机玩电子游戏,但在生活中却少有一起玩的朋友。

非常明显的感觉是,现在的孩子,快乐的时光越来越少了,天真烂漫的笑也越来越少了。这真的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吗?

那个时代,从来没有听说过抑郁症是何物,而现在的学生群体已经成了抑郁症的高发人群,成年人中抑郁的人也越来越多。

最简单的快乐,反而变成了最【求不得】的苦。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写下的句子,成了当今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深刻写照。

无数的人们,已经迷失在了色彩斑斓的花花世界里。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都在激发着人们的欲望。而欲望的怪兽一旦长大,就很难降伏。

这时,再想求得一点清净、安宁,就变得非常得困难。

因此,越早从欲望中觉醒越好,晚了就可能被欲望所吞噬。

所有的欲望和欲望之乐,都是巨大的幻觉,深陷于其中,必然深受其苦。

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宁静、自主、自由。

真正的幸福,是让爱和智慧充盈自己的心灵,充盈自己的生命,充盈自己的生命宇宙。

这是一种不依赖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快乐与幸福,只需要通过心灵的修炼而自主达成,达成之后就再也不会失去,它会深深地扎根在自己的生命里,与生命融为一体。

那时的你,一无所求,却快乐无忧,幸福自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