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7日 周三 深圳 晴 478/1000
【主题】摄影基础(10)—“摄影用光”
【字数】1295
前3天的简书内容分享了摄影基础的摄影用光的主题,分别讲述了三个部分的内容,他们分别是摄影用光的作用、光线的特性、光线的角度。
回顾一下前三部分:
第一部分:摄影用光的作用,分别有4个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1、表现物体的形状、色彩、质感。
2、表达立体感和空间感。
3、营造气氛。
4、制造特殊的光影效果。
第二部分:光线的特性。昨天的简书中分享了光的分类和光的发散性质。
1、光的分类:自然光、人造光、混合光。
2、光的发散:直射光(自然或人造光,物体轮廓边缘清晰,阴影明显)、完全漫射光(一般阴天时的表现,阴影不明显)、方向性漫射光(部分方向光源明确,有模糊的阴影,但不清晰)
光的特性继续补充3个内容:
3、光线的特性还分为硬光和软光和伦勃朗光
硬光:硬光指光源直接照射到被摄的人物和景物上,能使被拍摄的人物和景物产生明显投影的光线(简单理解,硬光照射下有明显的投影,线条硬朗、棱角分明)。
软光:软光是指呈发散照射状态的照明,它不能使被摄的人物和景物产生明显投影的光线(简单理解,软光照射下没有明显的投影,线条柔和无棱角)。
章老师还给大家讲解了伦勃朗光,课堂上没有很好理解,还以为伦勃朗光等同与硬光。今天百度了一下,伦勃朗光与硬光有些类似的地方,但也有它的独特表现性。这种光主要用在人像,能拍摄出清晰的轮廓。拍摄人像产生很强的立体感,凸显人物的五官轮廓。当然在绘画时常常采用的这种手法表达明暗阴影。
以下斜体字内容来自于百度:
伦勃朗光:人像摄影中独特的一种布光效果。它的基本光效是:在人物正脸部分形成一个三角型的光,也称三角光。由眉骨、鼻梁、颧骨的投影暗区包围形成。
靠近镜头的一面称为正三角光。人物面部受光面窄,人物面部大部分都在阴影中,立体感强,人物五官得到强烈的凸显与强调。
远离镜头这边的称为倒三角光。人物面部受光面宽,暗区小。立体感减弱。比较适合五官比例好,但脸型偏瘦的人。
第三部分:光线的角度。
1、光线的角度分类:共分为5种:顺光、逆光、侧光、 顶光、底光。
继续分享另外2个部分,他们分别是影调和光比。
第四部分:影调
摄影中常说的“影调”一般是指黑白摄影中的黑、白、灰明暗层次的变化。
摄影大师亚当斯曾把自然界所有密度变化分成0—10个等级:10为纯白,0定为纯黑,把中间的5定为与18%反射率的灰板影调相同的区域。
每个区域之间的曝光值正好相差一个曝光级别,也就是相差一级光圈或一级快门的曝光量,前面的简书曾经分享过光圈和曝光量。
我们对于景物的任何一个部分曝光后都可以把它放在0-10这些区域上进行比对,看在哪一个区域,继而确定了这张照片的“影调”。
摄影很难把自然界中从0密度到10密度的十一个等级完全展示,常常只是还原了其中一部分密度等级。这也很好理解,就拿0和10来说,全黑和全白的照片,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嘛。
小知识点补充:
如果一张照片整体偏重于白和浅灰色,深灰和黑色的占比比较少,这样的照片我们称之为“高调”。高调照片一般看起来明亮轻快、简洁干练。
如果一张照片整体偏重于黑和深灰色,浅灰和白色的占比比较少,这样的照片我们称之为“低调”。低调照片看起来沉实稳重,带有一些哀伤(非特殊表现效果,拍摄儿童照片尽量不要采用低调)。
如果一张照片介于高调和低调之间,这样的照片我们称之为“中间调”。
第五部分:光比
光比指被摄主体的主要部位的亮部与暗部的受光量差别,通俗理解就是主光与辅光的差别。
光比大,反差就大,有利于表现“硬”的效果;
光比小,反差就小,有利于表现“柔”的效果。
一般而言,如果拍老年人常用大光比,如果拍儿童常用小光比。
好啦,关于摄影用光,到这里就完全分享完啦,希望对大家有一点点启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