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逆光鱼
十一黄金周,一家人去自然博物馆游玩。一进馆小侄子就被门口的恐龙化石骨架吸引住了,我刚要上前提醒他不要随意触碰展品,还没等我把话说出口,就看见他的小手一个劲儿的在自己的小书包里翻来翻去。再一看小侄子掏出了一本绘本书,笑眯眯地对我说:“姑姑你看,这是我宝库里的一本新书,一本可以“摸”的书,我们一起看吧。”我疑惑的走进他,想看看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
《骨头之书》是由美国编辑加布里尔·巴尔干和英国著名插画家山姆·布鲁斯特共同完成的作品,也是这位常为《卫报》和《纽约时报》供稿的插画师首部插图绘本,也因此而备受关注。
丨构思巧妙、设计独特
一方面,有别于上网一查便能知晓答案的“不动脑”式获取知识的方式,本书通过提出问题、线索提示、骨骼特点分析等各种巧妙的互动形式引导小读者去深度思考,得出答案,了解到骨头的十个世界之最,加深对骨头的认知。另一方面,本书采用了大幅彩绘的形式,描绘动物及其栖息环境,插图逼真有趣。同时,可触摸的磨砂工艺设计让动物的整个骨架跃然纸上,原来这就是小侄子口中可以“摸”的骨头之书,带给小读者不一样的触觉体验。同为大块头的海洋生物,谁的骨头最大?谁的骨头最少?不妨伸出你的小手,从头摸到尾,当动物们在我们的指尖“复活”的瞬间,你是否早已找到答案了呢?
丨寓教于乐,收获颇多
首先,看图识单词。在每幅出现动物的插图页,都注明了这种动物的英文名称,通常由一到三个单词组成,像非洲草原象(African bush elephant)。一本书读下来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轻松地记住了几十个单词,而且比一节课外英语课记得还要牢固,笔者不得不感叹兴趣果然是最好的老师。其次,看图学画画。逛博物馆的时候,小侄儿始终舍不得放下书,总是边走边从书中找出馆内出现过的动物,进行“研究”。回到家,我终于有机会把书“占为己有”,因为我迫不及待的想要临摹‘活‘骨骼、惟妙惟肖的动物和那片他们的栖息之所。无论是广袤无垠的草原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或者是一碧如洗的蓝天,从精美的彩色插画里感受和模仿大自然之美,让笔者感到无比的幸福。刚睡醒的小侄子揉揉眼睛,不甘落后,拿起画笔也开始创作他的作品。边画边喃喃自语,说着对父母的思念,说要将‘画作’寄给远方的父母...绘画何尝不是父母与孩子间最好的一种沟通和表达爱意的方式呢?再者,培养孩子的科学规范意识。在本书的最后一页,提供了一张术语表。表上详细介绍了鹿角、骨骼、骨髓、钙、软骨等一些骨头的专业术语,让小朋友们意识到科学表达的重要性,帮助孩子们树立科学规范意识,对以后各个学科的学习增益不少。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曾说过:“我们并不是要教孩子们科学,而是以身边的事物为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学习,让科学作为一件无比快乐和有趣的事情。”
一本特别的绘本书更像是一本神奇的教科书,比起大多数家长常用的应试性灌输方式,更易于让孩子通过阅读,在反复思考中获得知识,更能唤醒孩子内心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更能培养孩子追求新知的能力,更能帮助孩子养成自主式学习的良好习惯。
最后,是我们姑侄二人每次阅读完绘本后必不可少的创作环节—即兴顺口溜,分享给大家:
动物骨骼真奇妙,
大小骨头真难辨,
要想了解骨之最,
骨头之书读一读,
动动小手摸一摸,
提示线索想一想,
勤动小手勤思考,
秒变科普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