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动笔,连说几句话也有点词不达意的感觉。前不久与腾云小师弟以及骆奕小师妹聊起有关文学的话题,才发现自己在文学创作方面已然存在种种困惑。从六月份开始后,想想已是将近半年没有写过一首诗歌了(除纪念外公离世的一首之外)。究其原因,除了忙于来年就业压力,说实话再也找不到一个牵强的理由敷衍自己了。这半年以来,除了偶尔尝试着写写赋体,在文学上基本没有建树。纵然说在赋体写作有点小小的成就可以聊以自慰,但是这也要归功于我好朋友好朋友好朋友(重要的话说三遍)雪艳。与别人不同的是,我一向只把自己喜欢的文字写给自己喜欢的人。断了创作的欲望、激情与冲动之后,除了封笔停止诗歌创作之外,我已经别无选择。再者,在诗歌创作方面,我已是马入夹道,不但无法回头,而且也找不到前进的路。那单纯的情诗,写过来写过去也就那么几句罢了,连自己都觉得无聊,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干嘛还要执着的追求。就如同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只是为了证明一个错误,有病吗你?真是。
半年以来,我也会偶尔看看以前写过的曾经让自己引以为豪的所谓的情诗,有时候连自己看着也觉得可笑,把自己写的那么一往情深,这样真的好吗?明明不过就是道德绑架式的自我感动。扪心自问,王生荣,你真的有你笔下那般痴情吗?别逗了好吧,除了自负,你什么都没有。
和师弟师妹闲聊,也不知如何开口,我深知自己所知有限,不知道该用怎么的词汇来准确、合理亦或是更为贴切的来表达我的看法或是理念之类的东西。但面对两个深深喜欢文字、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婉言回绝,终究不太礼貌。想到聊天工具的局限性,于是就抽空写下一点自己这几年胡思乱想,希望对师弟师妹有帮助。但是,我申明一下,以下纯属是我个人看法,不代表任何专业的文学理念和成熟的思想体系。
我觉得,首先,文学是高雅的人学。所以为文的前提是要学会如何做人,先要是个人,其次才能是个文人,至于做不做一个有良知的文人,自是另当别论。无论人因社会分工的不同而从事不同的职业,都应该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原则不能违背,底线不可超越。
提起文学的作用,不管从那方面来说,归根到底只有四个字——文以载道。那么,如果要从事文学的话,必然要明白如下两个问题:第一,文学到底载什么样的“道”?第二,文学以怎样的方式来实现“载道”的?我想,所谓“道”,大抵可能是孔夫子提倡的“仁”,也可能是老子追求的“清净无为”,还可能是佛陀所倡导的救苦救难的“菩提心”。至于怎样载道,应该因人而异,只要以慈悲之心为文,大概不会偏离太远吧。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文学创作也进入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尤其是在网络普遍普及的今天,文学作品的发表不再是官方刊物的特权,使得一般文学爱好者发表文学作品的愿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以及方便的网络交流,更是让文学创作的队伍不断的壮大,造成了空前的繁荣。
现如今,被冠之为“文学作品”的文字急剧增加,文学分辨任务更加繁重,当代文学批评界急需的不是理论建构,也不是从理论角度对创作进行评价,而是需要对作品进行过滤、分拣和认证,为净化文坛风气、为催生更多优秀作品、为民族文化积淀尽到应有的责任。规范文学创作,尤其是规范网络文学创作已是迫在眉睫。至于如何规范文学创作,我真的是无能为力。
其次,文学是健全的美学。我们知道,所有的文艺作品,都以将美丽与优雅完美的结合作为最高追求。文学力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实现“文以载道”的本质要求。美是文学作品的出发点,也是文学作品的归宿点,并且通过一系列精神活动把对美的追求贯穿在整个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纵然美有喜剧式和悲剧式之分。
文学作品为什么会有喜剧和悲剧之分?就文学创作的目的性而言,文学创作通过弘扬真善美和披露假恶丑两种途径教化民众,所以文学形态自然而然的分为了喜剧和悲剧。至于我国人民为何大多数都喜欢喜剧,我想原因大致有两点:从文学接受来看,皆大欢喜的结局总是会符合我国广大内敛人民的心理需求,我们总是认为,苦尽之后自然就只剩甘来,就像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冬季是一个漫长的季节,光是数九,就要八十一天。而从政治需要来看,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的涉及到政治这个敏感的话题,尤其是让人百感交集的悲剧故事,我们看到这类故事,都不会忘记猜测出现悲剧的种种原因,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偏激的想法,可能会或多或少的对社会的治安存在潜在的威胁。再者,创作悲剧的作家,也常常享受到了别人享受不到的“待遇”,海子卧轨、川端康成含煤气管自尽、普希金与情敌决斗不抵而死亡……生命只属于我们一次,好好珍惜,所以,我们必须先要热爱生命,然后献身艺术。或许喜欢喜剧也是个明智的选择,不过可惜的是,真正的文学巨著往往大多都是悲剧。
文学作品的美学属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像我们欣赏一朵花时感到身心愉悦,并不是那朵花本身的物质属性所决定的,因为它既不能御寒,也不能充饥,但是它确确实实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的享受,并通过视觉享受进而影响个体的心情。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对美的追求是脱离物质而存在的。
最后,文学是低级的哲学。哲学的任务是讨论世界的本质,即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文学的任务是讨论人的本质,即人性与生活的问题。文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反映生活,它必然要受到外在环境的制约。再者,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于是,由不同地域文化构成世界和作家自身的性格都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并不是借助文字符号和纸张相结合具体物化为书这种载体静止的文艺作品,而是通过作者创作的活动和读者阅读活动相结合进行思想交流的自觉的活动。
就文学创作而言,素材积累是前提,艺术构思的关键,艺术表达是结果。文学价值的生成,包括文学价值的创造和文学价值的实现。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家用作品创造文学价值,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实现文学价值。所以,一个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必然要把读者放在第一位,作家应尽量避免用生涩枯燥的句式,而试图通过简捷明了的文字巧妙布局,通俗但不庸俗,力求最大程度地吸引读者,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接受文学作品从而实现文学价值。文学作品一旦失去了读者,就如同空中楼阁、水中明月成为纸上谈兵的无稽之谈,也就失去了“文以载道”的本质要求,失去它存在的意义,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文学作品,不是以数量多少衡量成败,它只有承载一代人的情感经历,才能堪称经典。而不是借助某些技巧,玩弄文字,写的天花乱坠,以至于神鬼难辨,因为文学作品让读者读懂是每一个作家应尽的义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降低文学作品的雅度和水准,更不是要低俗化,甚至庸俗化。我们要求文学作品贴近人民的生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但也绝不是要求作家竭力去迎合或是讨好读者。乾隆皇帝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歌,却没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点名气,曹雪芹用十年的时间批阅数载、增删三次,留一部《红楼梦》引发红学研究热潮而在文学史上留下美名。所以,我一直觉得,思考比创作更重要!
文学创作,是把一件技术层面上的事情上升到艺术层面上的活动。在技术层面上,我们是可以进行学习和复制的,在艺术层面上,我们往往要靠悟性和机遇。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篇传颂千古好文章是要靠一个大师级别的作家在机缘巧合下偶然创作出来的,它不是可以进行计划和预测的。文学创作归根到底,主要是靠天分和机遇而不是勤奋和奇遇。文学创作前期是可以借鉴别人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的,甚至可以进行临摹,只要是我们摸索适合自己的风格,但绝对不能拿来发表。当我们自己开始进行写作并且尝试着发表时,一定不可以抄袭和剽窃别人的劳动成果。我在此给各位喜欢写作的朋友送上一句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左手人品,右手作品。
作为一个想在文学有所成就的人,我个人认为不应该读书时按个人喜好去挑剔,因为你根本没资格去评判某一类文学作品的好坏,能挑剔文学作品的是读者而不是作者。真正的大宗师,是懂得如何融会贯通所有的东西,然后才能创造性的写东西。就像一代武学宗师张三丰,以太极拳和太极剑闻名于世,但是他对各门各派的武功均有不少研究,甚至西域旁门左支武学。其实,天下所有的学问,从本质上是相通的,不应该有明显的文理之别。目前文学理论,在谈及文学特点时,通常会和理科作比较,进而形象的说明文学的特点。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只谈不同点,很少探究它们相通之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无论从事文学与否,我觉得,作为一个好男儿,一生自当效仿郭靖郭大侠义守襄阳的壮举——侠之大者,为国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