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个过程,把书中的道理用于生活,或者把生活提炼成道理,又是一个过程,而且很可能是个漫长的过程。
有些书读不进、有些话听不懂、有些事不会做,其间的不舒服、难受、甚至痛苦和回避,只能说明所处世界不同,因而体验、感受不同,或者说具身认知不同(具身认知:所有的认知,都不是脑子的事,它是整个身体的事)。
在“痛苦+反思=成长”的道理中,发现现实版的痛苦中反思的过程并不容易。
生活中,关系是成长的平台,无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事之间,还是现实与目标之间。
关系如一面镜子,特别是近乎透明的当下社会,个人的现状如何,旁人一清二楚,周边环境都会给予真实的反馈。无论外部的事业、人际、社会阶层,还是内部的婚姻家庭、身体健康、子女学业等等。在关系中,总有一种比较,与自己比,惭愧加自责;与周边比,差距更明显,明显到长江后浪推前浪,浪浪灼人心。
痛苦的前兆是不舒服,然而有意的身处不舒服的人事物等环境,正是意味着进入伸展区(伸展区是心理学术语,人的心理分为舒适区、伸展区、恐慌区)。伸展区也叫学习区,是拓展个人格局和适应性的区域。
尝试身处痛苦中时,发现本能的第一反应是躲避,此时的大脑是关闭的。如果还能思考,必然犹如“上帝之眼”般存在:一边直视沉浸于痛苦中煎熬的内心,一边启动大脑强行回放造成痛苦的种种画面,从而总结过往错在哪里,现实的差距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