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做买卖这事儿啊,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很多人以为,做生意就是"我赚多少,别人就得亏多少",这叫零和博弈。
错了!大错特错!
真正会做买卖的人都知道,这买卖场如战场,光想着自己发财,不顾别人死活,那是走不远的。你得琢磨一个问题:跟你有关系的这帮人——顾客、合作伙伴、街坊邻里,甚至整个社会,他们过得好不好?开心不开心?
这就叫"多方利益平衡",说白了就是大家都得有好处,才能长久。
一张神奇的四方图
有人画了上面张图,把这做买卖的门道给整明白了。这张图就像诸葛亮的八卦图一样,把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了。
图上分了两个轴:横轴看你赚钱多少(从左边的"赚得少"到右边的"赚得多"),竖轴看你对社会贡献大小(从下边的"贡献少"到上边的"贡献大")。
这样一分,就出来四种做买卖的套路:
第一种:既赚钱又做好事(慈善企业)
这是图上右上角的位置,堪称做买卖的最高境界。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不但赚得盆满钵满,还能为社会做贡献。就好比明朝时期的沈万三,人家不但是江南首富,还修桥铺路,接济穷人。朱元璋虽然看他不顺眼,但也得承认人家确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现在这样的企业也有,比如那些一边赚钱一边搞慈善的大公司,既要股东满意,又要社会认可,这才叫本事。
第二种:光赚钱不做事(利润驱动型企业)
这是图上右下角的位置,就是那种"只要赚钱,管他洪水滔天"的买卖人。
这种人赚钱倒是赚得不少,但对社会贡献嘛,就不怎么样了。就好比明朝那些只知道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奸商,虽然发了财,但老百姓骂声一片。
短期看是赚到了,长期看就不好说了。毕竟做买卖讲究的是信誉,你光顾着自己,早晚会被人抛弃。
第三种:既不赚钱也不做事(投机性投资)
这是图上左下角的位置,属于最悲催的一种。
什么都没捞着,还白忙活一场。就好比那些想一夜暴富的投机分子,今天炒这个,明天炒那个,结果啥也没搞成,钱也没赚到,事也没干成,最后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种情况最让人无语,连失败都失败得没有价值。
第四种:不赚钱但做好事(社区项目)
这是图上左上角的位置,就是那种"赔本赚吆喝"的做法。
钱是没赚到,甚至还赔了不少,但确实为大家做了好事。就好比明朝那些开义庄、办义学的乡绅,自己掏钱为乡里做贡献,虽然钱包瘪了,但名声好啊。
这种做法有情怀,但不可持续。毕竟你总得先养活自己,才能帮助别人。
这四种境界可以互相转换
有意思的是,这四种境界不是固定的,就像朝代更替一样,是可以变来变去的。
比如你开始做投机生意,啥也没捞着(左下角)。后来运气好了,开始赚钱,但还是只顾自己(右下角)。再后来觉悟了,开始回报社会,就到了最高境界(右上角)。但如果经营不善,也可能掉到赔钱做好事的境地(左上角),最后又回到啥也没有的起点。
这就像个轮回,关键看你怎么把握。
最终的智慧
说来说去,做买卖的最高境界就是:既要赚到钱,又要做好事。
这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而是最朴素的智慧。你想啊,如果你能让顾客满意、让员工开心、让社会受益,同时自己还能赚到钱,这不是皆大欢喜吗?
当然,这也是最难的。就好比当皇帝,既要国家富强,又要百姓安居乐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于上青天。
但正因为难,所以才值得追求。那些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就像历史上的明君一样,既能成就自己,又能造福他人,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一句话总结
做买卖就像治国一样,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得有长远眼光。既要让自己活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舒坦,这样的买卖才能做得长久。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做买卖也是一样,一个人发财不算本事,带着大家一起发财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