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气调神》中讲到生活是有节奏感的,顺应节奏生活,将生活感觉顺畅。
就好比歌曲也是有节奏感的,跟着节奏和曲,才能唱出动听的歌。节奏是什么?
我们将从下面的感悟中感受一下:
最近报了一个6点的早起营,而今天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跟随闹铃起床,首先,我没有设置闹铃,昨晚将手机刻意放在客厅,并且关掉了闹铃,6点左右准时醒来。其次,我身体感知不想现在马上起,所以我继续趟,在床上简单做了手脚拉伸,揉了腹部。大约过了10分钟左右,起床洗漱,起来后我想是先进行早起营的项目还是先抄写《零极限》学习《针灸大成》当时我的心情是非常平静的,我感觉我不想打破这种平静,所以我选择抄写这种相对静的活动,结束之后大约在8点钟,以往可能都会有一个限制性的信念,说是8点钟是吃早餐最好的时间,那么在8点钟的时候我是继续接下来早起营的项目还是去做早餐喂饱自己呢,我停了停,我的内心似乎更加倾向于做早起营的项目(包含身心舞动,光合作用阅读,意图书写,预演冥想)所以我将瑜伽垫拿到客厅,先是身心舞动,接着光合作用,至于后面的我跳过了,以往我可能会勉强跟完全程。结束之后我开始准备今天的早餐,整个过程下来非常的平静舒适。跟随着身体的觉知前行,总结一下应该是一下几点促成了今天的良好感受:
1、跟随身体能量,而非大脑意识。在整体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有好几次大脑意识和身体情绪冲突的时候,我最终选择了跟随身体的感觉)让情绪和身体和平相处。例如:起床的时候并不是马上起床,而是尊重身体,让身体的逆反情绪得到舒展,在安排晨起活动的时候事情安排的先后顺序。情绪是希望被看见的,被看见就有安全感,就安静了。其实在家庭生活中的相处也是如此,去觉察去看见自己的需求和家人的需求,去回应,或许就是解决冲突的秘诀。
2、回归到内在,关注自己,而非从外界获得认可。
早晨能得以如此宁静,我觉得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我的手机不在身边,以及后来我没有去刷朋友圈,而是选择去做事情。刷朋友圈是为了什么呢?答案无法两种,一、看看别人的动态,二、看看自己发布的动态是否有点赞和评论。两者,前者将注意力在别人身上,说白了别人的动态关我什么事?后者,我需要从外界得到认可,如果外界没有认可,则或失落失望。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讲,这不知爱自己的方式,所以把心和注意力收回来,接纳自己认可自己。
3、 空间能量。
早晨我做了一个小动作,早起营活动地点从卧室改到客厅。内心中的仪式感和庄重感强了,投入感也强了很多所以顺利完成了练习。。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居住空间为什么会有不同命名,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原来中国文化早早就有空间感,让不同空间发挥不同的作用。
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方式是让自己最舒适的。这种自我舒适度就是一种节奏。
记得18年报名丽水马拉松-10公里健康跑,其实我平时连800米都是比较困难的,跑前也并没有锻炼,因为没有接收到报名成功的短信,报名之后几乎就忘记这事了,直到开跑前一周才直到报名成功,然后,跑步前一天就去了。因为当初报名就想这是一种体验,只要能完赛就好了。
开跑当天,万人队伍中有来自全国各地职业和业余选手。枪声响后大家冲出起跑线,争先恐后朝终点方向跑去,我有些心慌,大家都跑这么快,10公里到底有多远,自己能坚持下来吗?跑的慢我就要被人超过了??想着想着就加入了“竞赛”元素,可是跑着跑着我又想我这次是来比赛还是来体验的,记得自己的初心是体验,只要跑完全程就好了,所以我调整状态。调整呼吸,将总目标进行分解成小目标。其实我不知道10公里有多远,只是完成超越一个个小目标之后我超越了自己。
跑完之后我想了想,每个人来参加活动的目的不同,进而表现出的状态以及采取的方式不同,就如有人想通过马拉松来宣传自己的企业,有人纯粹是跑步爱好,有人是专业选手,有人是挑战自己的意志,千人千面。如果我们追随外在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那么我的初心何在,最终可能会失去参加活动的意义。就好比我如果跟着专业选手跑,我肯定会很累,体能跟不上,心理会挫败,但根据自己的节奏前行,身体是舒适的,就有可能完成。通过这个亲身经历,我感受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感,生活也是如此,需要了解趋势,但不一定随趋势走,就如上文所说回到内在关注自己,找到自己的节奏感。生活才能更加舒适。
愿你生活在自己的节奏感中,唱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