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某个程度上说是受了朱熹的理论启发,而悟出新的理论,才有了心学的诞生,那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又有何区别呢?
01 前尘
王阳明从小志向远大,小时候就很喜欢钻研各种圣人之道,特别在朱熹的格物致知中,他下的功夫极深,为了悟透这一理论,他在庭院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最后由于太过疲惫,一口鲜血呕出,晕倒在庭院,才终止了格竹子的行为,事后当然也无所获,这也让他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故而他暂时抛掷了朱熹的格物穷理,然后他又投入其他的理论学习。
02 往事
1507年是关键的一年,这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40,后又被贬贵州龙场,而此地瘴气四溢,毒虫甚多,据说当地居民穷凶极恶,可谓是危机四伏,并且这里衣食住行都需自力更生,在如此危险艰苦、闭塞无趣的环境下,他利用空闲时间,梳理学习圣人的经典理论,以及思考着圣人处在他当下的环境会如何自处?他拾起被他搁置的朱熹的格物致知,不断深入挖掘“存天理,灭人欲”,最终悟出“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外无物”,两者最大区别在“物”和“知”上。
03 格竹子分析
以格竹子去分析,从朱熹的格物致知来看,他是观察、探究其他外在事物,去发现它的规律,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假使王阳明格出竹子的规律,不管是自我顿悟,或是他去查找各种古文秘籍,学术资料等,亦或是请教他人……最终他发现了竹子的高风亮节,例如:“未出土时已有节,到凌云处尚虚心”,得出结论后,再去看看是否需要去做像竹子如此品性的人或事。
从王阳明的心学角度分析,格竹子就是去格竹子,停留在去看看竹子,放松下身心,他不会去观察竹子是否有什么外在规律,他所思考的是格竹子是不是一件有良知的事情?是就尽心力去做好,不是那就坚决杜绝,从自我内心深处出发,不从外物寻求,一件事,他会听凭自己的良知,用正念头去执行,结果就看是否对的起自己的良知?
所以两者联系在于都会格物,从而致知,但最大区别也在格物致知。朱熹在于格外物,而寻求到新的知识,从而再去分析是否去执行,王阳明在于格内心,问良知,用正的念头去实现良知;一个向外寻求,一个向内寻求;一个先用心再探究,一个先探究再用心;一个必须先掌握一套理论再去执行,一个有正的念头就可以去执行。
良知在人心,与生俱来,能明辨是非善恶,但人心易动,故须不断格物致知,不断修炼身心,事上磨练,知行合一,方能致良知,最终砥砺出生命新的境界,回首时,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