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读书体会:当读到《农村社会学》里讲中国传统的村落文化特征时:书中阐述了6个方面:分别是1.乡土性 2.宗法伦理性 3.封闭性 4.保守性 5.平均主义与满足感 6. 经验思维. 但是这些文化特征都建立在农民以土地为生的基础上。
因为以土地为生产、生活资料,农民才具有乡土性,同时被限定在土地上形成血缘、地缘的关系,使村落文化具有宗法伦理性。正因生活资料来自土地,自我生产,自给自足,对外界需求甚少,封闭自固。农民依赖土地,人多地少决定了中国农民只能进行小规模经营.生产,产出极为有限,积累少。承受风险能力弱,新技术的采纳会带来风险,不稳定性,新技术失败会造成无法生存,所以农民对新东西和新技术改革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同时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接触外界较少,缺乏预测社会变动带来的后果所需的知识,任何变动对农民来说都具有巨大的风险。同时农民处在社会最底层,政权系统乡村地主把损失转嫁在农民头上。这样就形成了保守、稳定、务实的文化心理。农村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期望通过平分土地来维持生活获取平等地位,由于农村生产水平低下,社会财富缺乏,农村欲望低,生活已把自身的一切意义给予了他们,没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潮流冲击,该享受经历的都享受经历了,对生活就满足了。(黄河边的中国里描述的农村年轻人在家中贴明星照片,追求结婚要有电视机,洗衣机(即使并不适用)等,会不会就是一种外界文化潮流冲击的表现呢?)最后,从事农业活动时,没有科学技术指导,没有更新的生产手段,只能靠经验的积累来完成,农民所经历的只是四季转换,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积累下的经验几乎不需改变运用到下一次的生产活动中去,经验是人们认为遵循的基本原则,所以传统农民是天然的经验主义。
上述描述的是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主要特征,但是当前的村落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落,这些特征仍有延续,但是也正在发生改变。改变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农民和土地关系的紧密程度。
通过这部分的内容的思考,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曾经读的每一本书都有它的意义,无论曾经是否读懂,无论曾经是否读进心里。种下的种子也许在某一天就会开出花朵。
一起努力,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