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是由两组原生家庭的纠葛搭建而成。
第一组家庭,是老金、金丽娜(小娜)和顾红。
黄渤饰演的老金,在生命和生活交叉点上挣扎,他出海打鱼,拼尽全力供女儿小娜出国留学,其中的辛酸不必多言。
但是,对于女儿教育、家庭关系处理等方面,他是不及格的。他粗线条地认为,只要孩子能够长大、出国,她就已经非常成功了。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非常自恋的人。女儿死后,他所有行为的出发点,其实是对自己的爱,而女儿更像是一面镜子。换句话说,他的复仇,更多地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体面和尊严。
女儿小娜,则是典型的“边缘性障碍人格”,其主要特征,就是会产生被抛弃的恐惧,害怕孤独。小娜因为童年缺失了太多爱,极度没有安全感,总会觉得别人没有给她百分百的爱,所以会无休止地索求爱。
“我嫉妒你的鞋子,因为它们把你从我的身边带走”。
“或许没有人会在了解我后爱上我吧”......
闫妮饰演的顾红存在感很低,原著中她为了和大学同学再续前缘,毅然和老金离婚。而女儿,宁愿选择总不回家的爸爸,也不选择她这个妈妈,说明她的角色缺位更为严重,也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组家庭,是景岚、李烈和李苗苗。
景岚、李烈的背景,影片中没有过多说明,但可以看得出来,他们都是体面的生意人。
儿子李苗苗,从小家境优渥,但离异的父母,并没有能够给他真正的爱,这让他明白,想要父母的焦点聚集在自己身上,就必须走极端,所以,他逐步变成“反社会人格”。大家可能会以为,反社会人格会表现为暴力、变态和癫狂。导演曹保平解释说,“反社会人格”日常外表看起来,可能比正常人的情商还高,“因为他知道怎么去利用你,完全拿捏你,给你喂最甜美的糖,让你完成他所需要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这部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两组家庭,由于失败教育所造成的恶果:“边缘性障碍人格”和“反社会人格”之间的相互碰撞。
主持人鲁豫认为,电影中的两组家庭,都存在错位的爱,“爱的好坏并不在于爱有多少,爱最理想的状态是,我爱你的方式是你需要的,你需要的爱是我恰好可以给予的。”
是啊,孩子的成长是极为复杂的过程,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满足,更是父母的有效陪伴,和敢于直接表达的、贴心的、真正的“爱”。
然而,电影中出现的家庭问题,在现实中并不少见。
导演曹保平表示,“养而不教”,是我们现实存在的一种现象。老金和景岚,并不是主观故意的“养而不教”,而是根本没有意识问题所在。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们一代人的共性。
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在于不仅指出了这道伤疤,而且告诉我们它的成因,最后还告诉我们:愤怒没有用,难受也没有用,伤疤大概率会跟随我们一辈子,影响我们一辈子的痕迹。
谁都不能帮助我们,唯一的办法,只有自救。
根据研究表明,要破除原生家庭的魔咒,至少要经过否认,愤怒,不甘心,悲伤和接纳这五个痛苦的过程,而且根本无法一次性消除,只能期待在不断轮回中有所改变。
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在思想上摆脱原生家庭的禁锢,极其困难。
不过,由此我们也想起了《霸王别姬》中的一句台词:人呀,得自己成全自己。
是啊,没有人应该为我们的人生负责,除了我们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要由自己来负责。
而对于原生家庭给我们造成的创伤,最好的“反抗”,就是,不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