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的童话不是给孩子看的,或者说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他的故事里有太多的悲伤与无奈,也包含着一些孩子所不能真正读懂的一些东西。与其说他是在讲故事,不如说他是在讽刺、在抗争、在同一切“不美”的东西的斗争,但他注定是会失败的。纯白与浓黑一旦相遇,结果已经不言而喻了。王尔德的童话里的主人公一如他所主张的唯美主义,美丽但是也脆弱。《夜莺与玫瑰》中的夜莺受到学生爱的感召,以自己为祭染出了一朵极致美丽的玫瑰花,但却最终被弃如敝履,任人踩踏。
在在这篇童话里,夜莺是美的代表,是艺术的代表,亦是王尔德本人的代表。王尔德属于盎格鲁爱尔兰阶层,是风格浮夸、炫耀、机智的剧作家、诗人和评论家。他认为艺术是美的,是纯粹的,是非功利性、非现实性的,他曾对法国作家说:“为生活,我投入所有天赋;为创作,我只投入才华” 。而在当时王尔德所处的社会,在那个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社会,他的思想注定是反叛的,是偏离社会主流的。童话里的夜莺始终不地相信着爱情,它不止一次地说“这儿总算有一位真正的恋人了”,它为这段爱情而欢喜,也为这个思恋着心上人的青年而忧伤。它知道“我所谓之歌唱的正是他(学生)遭受的痛苦,我所为之快乐的东西,对他却是痛苦”,它相信爱,也勇于为自己的信仰而牺牲。
而这个学生是王尔德对那些庸人发出的尖利的嘲讽。他的喜爱、忧伤甚至是痛苦都是平庸的,是人云亦云的,他们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诱惑,沉湎于痛苦之中,却又因为丑恶的现实所击退,他们只是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对那个纸醉金迷的世界反感愤恨,却又隐隐有着欣羡与期望。当他们最终被那个世界拒绝的时候,他们又说着“爱情是多么愚昧啊!它不及逻辑的一半管用……它一点也不实用,在那个年代一切都要讲求实际。我要回到哲学中去,去学形而上的东西”回到了自己的世界,“拿出满是灰尘的大书”逃到那个脱离于现实、与世隔绝的世界里去了。
在王尔德的童话里,爱与牺牲是主题,但它是灰暗的,他的爱是绝望的、无力的(爱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只是让人更可悲,让世界展现它的冷漠),他的牺牲是无谓的。正如《夜》里的小夜莺,它用自己的血染红的玫瑰,本应献给世界上最纯洁、最真诚、最热烈的爱,最终却只能被毫不怜惜地踩进泥土里。这个主题在王尔德的童话里是始终都存在的,快乐王子在失去了美丽之后被人们视作垃圾处理,没有人记得他的牺牲,他的善良。爱与牺牲在他的故事里是最廉价也最容易被击碎的事物,也正是如此,那个从故事里折射出来的社会才更让人觉得悲哀。
王尔德自身的经历让他对于“爱”更加敏锐,也更加悲观,在一个不能包容爱的社会里,这种敏锐更会使得他深陷泥淖,不可自拔。《夜莺与玫瑰》里他向往着爱,否定了爱,却也最终还是选择了为爱献祭,正如他自己即使被波西伤害至深,但他仍在《自深深处》里对波西说:“尽管我距离完美相差甚远,但你仍可以从我身上学到很多,你是抱着向我学习生活之乐和艺术之愉的目的来到我身边的,或许冥冥之中,我是被上帝挑选来教你一个更灿烂的秘密,痛苦的含义以及蕴含在痛苦中的美丽。”
em……这个是作业,不过既然写了就发上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