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同盟 说茶《贡茶的记忆 森林之愿》
普洱茶在历史上的名称与确立应该归属到哪一个年代呢?这既然是个历史问题,就只能去历史中寻觅答案了。雍正皇帝1729年在云南成立了普洱府。这是雍正皇帝推行新政的必然结果,即"改土归流"。甚至可以说,若无"改土归流",就无普洱府的存在,自然就不会产生普洱茶的名称。
就时间上来论,1729年之后才可能有"普洱茶"的史名确立。这是依据历史考证的必然结果。"普洱茶"这三个字并不属学术用语,它更多是文化地理上贯用的俗称。在清代时期广义上的俗称:普洱府这个区域生产的茶叶一律统称为普洱茶。现代普洱茶的标准指的却是发酵后的普洱熟茶。
清代时期,云南大山深处的土著民族又是怎样喝茶的呢?清一色为 "土罐烤茶"。现今时代也时常能见到此种土著茶道。由此,"云南十八怪,茶叶烤着卖",又多出一怪来。
布朗族人的先祖种茶树并非是为了经济上的考量。森林中的蛮荒古人依然是有思想的。不要指望他们去思索哲学与宗教的渊海与深谷,但在内心世界与所身处的环境中致使他们去信仰树的能量,依存于神秘的山涧。仿佛来自森林深处的启示,他们心中升起了一位神的图腾,它便是茶树。种茶乃是原始图腾祟拜的结果。种茶,那是他们信仰的基本功课,必须的。你只须仔细一一观证云南的每一座茶山,基本都存在过布朗族人的身影,易武早前同样属于布朗族人的领地。后来,强悍的汉人来到此地,将他们赶走,将茶园占为己有。
这一伙汉人便是远到而来的石屏人,成千上万的人带着淘金的梦想来到这蛮荒之地。成立许多茶叶商号及买办。你若不信这场清代时期的炎烈茶史,只需去易武镇上访一访,走一走。满街满村的石屏人,你敲开一户人家门欲问:祖上哪里来的?他会操作石屏土腔话与你说:"老家石屏人士,都过去好几代人了"。
易武茶区的茶叶是绝无可能销往西藏区域的。道理很简单,藏区喝的那是奶茶,即酥油茶。他们对于茶叶基本没有品质上的刻意追求,一般以量大价格低廉的紧压茶叶为主。四川雅安出产的廉价劣质茶才是藏区的消费主流。
清代中兴时期,易武出产的茶叶通常都是运往京城的。可谓是:"八千里路茶已悟,上下百年普洱渡"。茶叶由马帮驮运而出,并随之产生了马背上发酵的高妙味道。经象明、倚邦、小黑江、勐旺、普文、思茅(现普洱)、普洱(现宁洱)、磨黑、通关、墨江、元江、玉溪、昆明、至昭通到达盐津县普洱渡镇,上小船到达四川宜宾码头,茶叶换乘大船由水路向北而去。这一条漫长的运茶之道,才是历史中的普洱贡茶的真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