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朋友在朋友圈转发了她在简书发的文章,我并没有敢试一试,因为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写些什么了,而且一直写的也不怎么样。不过看朋友发过几篇之后我在11月22日还是下载了简书,并且发了第一篇文字。到今天,刚好一个月,我一共发了25篇文章,码了三万余字。
在这一个月里,真的很感谢简书,让我有一个可以放置自己文字的地方,也让我多了一些思考。
关于关注。
在简书,可以私密也可以公开,不过一般能写出来的文字也没什么不能公开的,虽然嘴上说着不求关注,但是真正发出去的文章都是希望能有关注量的。这一个月,有时候投稿很迷茫,一篇文章投哪拒哪;也有惊喜的时候,第一篇入首页的文章是《我最喜欢的明星夫妻:“这就是我老婆”的一眼认定》,一下子获得了两千多的阅读量,于是有了一些评论,有人说不认同观点之类的,我也有虚荣心,看到这样的评论心里多少有点不高兴,我本来想不理的,但是也有人根本没看清我的观点就予以评价,我还是有点不满意,回复了一下,但是也不想造成无谓的争端,毕竟并不是为了关注而关注,我只是真诚的写出我的感受,不喜欢的背后自然也有一大片的喜欢。还记得跟朋友开玩笑说,有关注也有烦恼呢,所以要摆正心态。
《如何遇见未知的自己》投了哲思专题后增加了两百多的阅读量,我表示很意外;《一片叶子落下来:从小就该给孩子的生命教育》居然也被推了首页。当然,并不是所有推了首页就有关注,就像朋友说的,看官的眼睛是雪亮的。我没有把文章转发到朋友圈,仅凭在简书的人气,每篇文章一般也有三四十的阅读量我已经很知足了。然后告诉自己,也不要被首页限制了,重要的是自己写作的目的。
关于写作。
经过这一个月,观察和学习,我给自己总结了几点,一是标题很重要。记得小时候写作文的标题总是简短精炼,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信息推送太多,碎片化太多,如果文章的标题只有一个字或者几个字,就算是精华,在这个快节奏的背景下,也很难引起别人的关注,除非你本来已经很受关注。读者不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不会一字一句的批阅我们的文章,所以用标题直接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很有必要。其实文章的标题不怕长,关键在于你的标题说出了文章的核心,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你的文章大概讲的什么,有兴趣就点进去,没兴趣就略过了。当然,我是写不出那种“不看就会后悔”之类的标题,因为自问写不出那样的高质量文章。二是层次很重要。写小说尚有123,其他尤其是想法类观点类的文章更应该有层次,有框架,给读者一种清晰感,明明是好东西,不能让人看完有种不知所云的错觉。我始终觉得,虽然可以随笔但是不能太随意,不能过于天马行空,框架下可以自由发挥。我个人写文章喜欢打草稿,始终没办法直接在电脑上打出来,每次都是在本子上先写一写,即使不是全文,也有百分之五十,然后填充完善。三是感觉很重要。其实你写文章的感觉就是读者看文章的感觉,你写起来一气呵成,读者读起来也是酣畅淋漓;你写的时候不断卡壳,读者看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共鸣。写作不是空虚无聊的时候的排解,不是我今天闲来无事就随笔一下,而是需要深思熟虑,反复斟酌的,笔下写出来的都应是自己的心和感情。
关于收获。
认识了一些简友。每个简友和编辑都很友善,不管是要转发文章,还是单纯的评论聊天,都觉得很舒服。特别感谢散文审稿每次都简信拒稿,还附上建议专题,这让我觉得很温暖。感谢简友告诉我排版的注意,对于错别字、标点符号这样的小细节都要注意的温馨提示。发现了一些好文。比如莫菲阳光的琅琊榜系列;比如别山举水的朴实文字,我每次看到他的文章就想到我的父亲,想着我的父亲如果写文章也肯定是这样的风格,当然他比父亲年轻。现在每天睡前都会翻阅简书,总能发现一些好文。重拾了文字。大学写过一些东西,但是工作之后就没怎么写了,今年,如果不是简书,我想我不会这么勤奋,之前还加入了日更计划,但是发现因为一到周末,人就懒懒的,而且毕竟还是缺乏经历,也没有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所以并不总是写得出来,也不能总是搬来以前的文字,毕竟时过境迁,心境不同了,但是一周不更新我也是做不到了,文字也是越写越有的,越是不写就越会思路短路,一般情况我只要稍微思考过再写出来的东西随便也会有千字以上,这一点让我自己很欣慰。学会了坚持。做很多事都需要坚持,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都说21天就能形成一个习惯,回顾工作以来,坚持了一个星期的事怕是都不多。我想在简书我有了个习惯,有时候也会因为没有阅读量、投稿被拒有种挫败感,但是我看了很多签约作者或者有关注度的简友都是坚持了很久了的,两个月,六个月,八个月,而我,才不过坚持了一个月,凡事不可急于求成,慢工才能出细活。
坚持是条漫长的路,需要慢慢走,尤其像我这种本来就走得慢的人。
在简书,还会坚持一个又一个月,接下来的日子里要给自己找到更精准的定位,多思多想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