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言,董卓杀丁原,因其出言反对废帝。其实不然,小说如此编排不过是为了丑化吕布,而丑化吕布却是为了衬托刘备而已。
遍观正史,反对董卓废帝者,仅载有袁绍、卢植之言:
《后汉书·董卓传》载,尚书卢植独曰:“昔太甲继位后昏庸不明,昌邑王列罪状千余,故有废立之事。今少帝年龄尚幼,行无失德,非前事可相比也。”
《后汉书·袁绍传》载,绍曰:“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德深厚,万民拥戴。今少帝年龄尚幼,未有不善宣于天下。公欲废嫡立庶,恐众不从公议也!”
却未有关于丁原的只言片语,然此亦属正常。卢植当世大儒、袁绍则官拜司隶校尉,且四世三公,故可与董卓对峙朝堂。
然丁原初掌执金吾,虽管控北军,位同九卿,却是资历浅薄,又不及司隶校尉尊显,尚无资格于朝堂之上妄谈政议。
况且丁原此时的处境已是水中浮萍、岌岌可危,又岂会主动招揽祸事……
参《何进传》载,‘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鮧,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
又《三国志·吕布传》载,‘灵帝崩,原将兵诣洛阳。与何进谋诛诸黄门,拜执金吾。’
执金吾相当于帝都洛阳的警备区司令,职责是统领北军保卫京城、宫城安全,非心腹近臣不可担任。从何进调动、提携丁原之举判断,丁原理应是归附在何进麾下。
同时《武帝纪》裴注引《英雄记》载,‘(王匡)辟大将军何进府,进符使匡于徐州发强弩五百西诣京师。’
又《鲍勋传》裴注引《魏书》载,‘大将军何进辟(鲍信)拜骑都尉,遣归募兵,得千余人。’王匡、鲍信佐何进各地募兵,皆因隶属于大将军府。
但参正史载录,助何进募兵者尚有毌丘毅、张杨以及张辽。
《三国志·张杨传》载,‘张杨复为何进所遣,归本州募兵,得千余人,因留上党,击山贼。’又《三国志·张辽传》载,‘何进遣(张辽)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
然则张杨、张辽却是隶属并州刺史丁原麾下。
《张扬传》载,“张杨以武勇给并州,为武猛从事。”又《张辽传》载,“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
综上所述,丁原隶属于何进派系,故在何进死后,成为无根之萍。
又《何进传》载,‘皇子辩乃即位,何太后临朝,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录尚书事。’
故何进被杀后,政局理应由太傅袁隗掌控。然则何进虽死,何后依在,何氏依旧是外戚,而隶属于何氏派系的官员,依旧不会溃散。
袁氏,抑或门阀希望借此打破平衡,独揽朝纲之野望,尚有阻碍。
故参《续汉书·献帝纪》载,‘昭宁元年(189),董卓住兵屯(显)阳苑,使者就拜司空。’
换言之,董卓在北邙山迎驾后,并未直入雒阳城,而是停驻城外显阳苑。后使者出城,拜董卓司空,而坦然入城。
然则此时有权利拜董卓为司空者,唯有太傅袁隗,或许背后亦有其他门阀支持。
客观而言,《续汉书》显然更加合理。因为依文献载,东汉中央禁卫军配备由郎卫、兵卫和卫戍三部构成。
光禄勋率领郎卫,负责宫殿门户以及皇宫殿内警卫。《中国通史》有云,虎贲中郎将,下辖左右仆射、左右陛长率领虎贲郎1500人,无常员,多至千人,皆父死子代。
羽林中郎将,下辖羽林监和骑都尉,其中率领羽林郎128人,无常员,时有增减。
而羽林左、右监,统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其兵员一般从北军五营中选拔,待遇低于虎贲郎和羽林郎,保守3500人左右。
卫尉率领兵卫,负责皇宫殿外以及宫墙之内警卫。下辖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等,另有宫掖门司马七人主管宫门守卫,以分管南北宫。
《汉旧仪》曰:“殿外门舍属卫尉,殿内门舍属光禄勋。”
南宫卫士令统员吏95人,卫士537人;北军卫士令统员吏72人,卫士471人;左都候统员吏28人,卫士383人;右都候统员吏22人,卫士416人;七宫门司马下属约700人,总计2700人左右。
执金吾率领卫戍,即北军。负责警卫宫城之外,与卫尉相表里。下辖缇骑(骑兵)二百人,持戟(步卒)五百二十人。
东汉北军由由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分统,兵员为3000余人。
其中屯骑校尉掌骑士,下辖员吏128人,领士700人;越骑校尉掌越骑,下辖员吏127人,领士700人;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下辖员吏73人,领士700人;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下辖员吏129人,领士700人。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下辖员吏157人,领士1367人(另说736人)。
外加灵帝组建西园军,即使中央军孱弱已久,兵力亦在万人左右。
而参《董卓传》载,董卓兵进洛阳之时,‘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
兵力两相对比,如果没有朝廷默许,董卓绝无法带兵强入洛阳城。
且董卓兵少亦是必然,如果董卓携重兵而来,袁隗之辈又岂会放心让其入城。
《三国志·董卓传》引注《吴书》曰,‘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即董卓实乃袁隗故吏。故袁隗选择董卓,而非拉拢丁原。
故何进使种劭两退董卓,而袁绍却「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
故骑都尉泰山鲍信说绍曰:「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及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非是不敢,实不能也。因为袁氏需要董卓为其爪牙。
然则史书却隐去太傅袁隗,以及门阀的所有谋划,以董卓「虚兵震慑」之计,遮掩了一切的不合理。
京都多有智者,董卓此计又岂会瞒过所有人。
洛阳城有夜禁,雒阳城十二城门,皆设有门侯,至夜城门任何人不可出入。且京都门阀林立,董卓初入洛阳,一举一动何以逃过门阀眼线。故董卓背后必有着袁氏、以及门阀地支持。
况且,如不是董卓有着袁氏授意,如何轻易地收复,何进、何苗先前率领之部曲。
而并州军长期与羌胡作战,士兵久经沙场、战斗经验丰富。如不是有着门阀支持,又岂会轻易被董卓吞并。如不是董卓占着朝廷大义,吕布、张辽又岂会毫无反抗地转投董卓麾下。
因为董卓背后有着袁氏,以及门阀地支持,而丁原却依旧「顽固的」效忠于少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