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带一个古人一同去旅游,你会选谁?
网上曾发起这样一个投票活动,90%参与的网友都把这个票投给了宋朝著名词人苏东坡,因为他“乐观且有趣”,即便被贬于不毛之地一贫如洗,也能把日子过得像“东坡肉”般有滋有味。然而,哪怕像苏东坡这样乐观有趣的人,也有得意忘形不为人所称道的时候,而且还不少。最著名的故事是他和佛印禅师的轶事。有一则故事说道,苏东坡向来对佛印禅师不服气,觉得禅师的修为没有自己高,总想借机嘲弄对方一番。有次他和佛印禅师游湖时,但见禅师圆圆墩墩,满面傻笑,于是问道:“大师,我在你眼中像什么?”
当时春光灿烂,草长莺飞,正是生发好时节。佛印禅师笑道:“施主您在我眼中,像一朵花。”
苏东坡得意之极,反问道:“那你想不想知道,你在我眼中像什么?”
禅师笑问:“像什么?”
机会来了!苏东坡哈哈大笑:“你在我眼中,像一坨屎。”
闻言佛印禅师没有生气,仍然满面含笑看着苏东坡,只不言语。当天苏东坡回到家后,自以为赢了,于是迫不及待地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妹妹,满以为妹妹会赞扬他,谁料她却说:
“心中有什么,眼里就会看到什么。禅师心中有花,所以看谁都是花;而你——,你说你心中有什么?”
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羞愧不已。
这个古代的故事和现代的一位企业家的观点不谋而合:一切都始于心,终于心。
日本唯一在世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这本《心 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就将修心对他的影响、对他所取得的成功的巨大影响以朴实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也指出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境况,都是我们的心所化现、吸引而来的,因此改变困境、取得成功的办法很简单,也很彻底,那就是:改变我们的心。
稻盛和夫在书中强调,人生的基础不是物质,不是聪明,而来自于心。要修心的话,须做到“不管好坏,都要感谢”;要每天反省自身、保持谦虚;做人做事,要有一个良善纯粹的动机,以期走得更远;要少欲知足;要保持信心永不放弃;要坚守正道、正直始终如一......以上所有的方法,都可称之为“心的修行”,最终目的,是培育美好的心根。
书的篇幅并不长,泛读的话,约莫一两个小时便可看完。可往往越是简单、简洁的叙述,所蕴藏的道理越是深刻。众所周知,稻盛老先生在一手创建了京瓷和KDDI两个世界500强后,于65岁时入了佛门修行。而我恰好也在七八年前接触佛法学习至今,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比老先生书中所说,多处地方深有感悟,共鸣强烈。中华文化的集智慧之大成者《道德经》、佛家的利他思想、孔子的许多主张,包括悟了此心的王阳明,以及西方曾流行多年的“吸引力法则”等,在核心思想上都与稻盛和夫的著述有许多相合相通之处,而且直指根本,这些难道是赘述吗?非也,而是从古至今,不断有人发现了宇宙的真理,智慧的核心,所以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说出来,以期唤醒沉浸在自我和欲望中的绝大多数人们。历来都是如此,只有有心人,才能真正将这些根本智慧掰开揉碎、吸收实践、刻进生命里,从而改变命和运。
《心 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中,稻盛老先生嘱托道:谦虚、感恩、乐观、善意等,是构建好的人生的基础。如果做任何事之前,先保持动机的纯粹和良善,那么成功的机率会大大提高;加上拥有强大的心愿力、不轻易放弃,更能促使发生好的结果。而至始至终贯彻正直、克己、少欲等正道,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却能经受灵魂的考验,成为真正的人。如若从最初开始,始终致力于提高人格、勤谨修心,即从根上培育美好的心,任何人都会具有强大的能量,创造美好和奇迹的能量。
通读全书之后,我觉得稻盛的嘱托,不仅仅只适用于企业家(虽然看他书的多数人都是想向他取经的企业家),也适用于我这样希求改变命运、不断创造美好的芸芸众生之一。在我看来,心怀感恩每日反省、时刻观察和纠正做人做事的动机、绝不轻言放弃,是培养美好心根的重中之重。
一心怀感恩、每日反省
上周经朋友推荐,我去了一家据说店员略有残疾的咖啡厅。今年受寒流影响,天气分外寒冷,蒙自路那一带原本人来人往的咖啡小资街,工作日下午却门可罗雀。然而我们去的这家咖啡厅,两层楼里几乎都坐满了人,我们等了十来分钟才被安排上位置。店里亲自服务的都是听不见,或者口齿不太清楚的聋哑人咖啡师,其中有位眉清目秀、约莫二十多岁,即使戴了助听器,我们也要说话很大声他才能听清,但这并不影响他专业而麻利的服务,从始至终,他脸上都挂着腼腆开心的笑容。
朋友说,这家咖啡厅的老板之前在德国留学时疯狂爱上了咖啡,于是借钱开了家小咖啡厅,每周推出的手磨咖啡都不一样。有位聋哑人客人几乎每周四下午都会提前半小时打电话预定一杯咖啡,过来直接拎走。半年多后,这位客人又来店里,留下了一张纸条,说我也很热爱咖啡,你家的咖啡是我喝过最好喝的。我的梦想也是开一家像您这样的咖啡店,可惜我做不到。老板沉思良久,感叹道:原来,连能开口说话,能听到,也是需要感恩的。他决定了解和帮助这位特殊客人,后来,便有了这家特殊的店。
纵使稻盛和夫后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什么都不缺,他也每天心怀感恩,感恩第二天的阳光,感恩有食物,感恩他的员工、他的妻子、他的对手、他的客户。而作为普通平凡的人,我们似乎只有在明确地得到别人帮助时,才会心怀感恩,那是因为我们心有匮乏、被欲望迷住了双眼,看不见别人的付出和努力。这样的心抑制住了我们心的能量和纯净,使我们的生活境况,也随心绪的起伏变幻而不断波动。因此,保持每天反躬自省,就非常必要了。
即使成功如稻盛和夫,仍然每天总结、反省,让自己保持感恩心、敬畏心、纯粹心。这不失是一个好且有效的办法。如果每天反省,且每天在心中开出一朵花,那么不久之后,我们拥有的就是一个花园。我相信心中充满美、充满感恩的人,她的生活,也一定是阳光多于阴霾、开心多于悲伤,时时香气四溢,处处生机蓬勃。
二时刻观察和纠正做人做事的动机
正确的动机,是做人做事多为他人考虑,而非仅仅考虑自己。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说对他人有大利对自己有小利的事一定要做,对自己有大利对他人无利无害,或对自己有小害对他人有大利的事可以选着做,对自己有利对他人有大害的事一定不能做,很好地设定了判断动机良善与否的基准。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打个比方,为什么现今的离婚率居高不下?我认为主要是在当初择偶时,许多人看的都是对方背后的利益,比如家庭背景、财富、房子车子等,结婚本质上变成一种商业合作。既然是为利而结合,那么当少利或无利可图时,婚姻自然趋于破裂。如果当时择偶的动机是陪伴、理解、真正的爱,婚姻的质量和幸福程度可能会大不一样。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你的动机如何,就会吸引来什么。
另外,我认为这里的原始动机,和佛学中的“念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科学家爱丁顿说:我们认为是物质的东西,其实更像是念头。所有的行动,最初都始于某种念头,然后不断地反复地思考它,就是给这些念头浇水施肥加深它们,最终令它们指导行动,创造出各种物质、各项事务。如果我们从最初开始,能时刻观察、纠正自己或者偏离、或者扭曲的念头,那就真正能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了。例如企业家如果始终以解决员工生计、为社会做贡献为己任,写作者以提高写作水平、给读者带去启发和思考为目标,和父母、爱人、孩子沟通时,以鼓励、赞赏为主旋律......等,大概率上就会带来我们期望的结果,而不是相反。
三绝不轻言放弃
放弃的快慢速度,能说明愿望的强烈与否;愿望的强烈与否,关乎实现愿望的信心大还是小。往往信心十足、愿望强烈的人,不会轻易放弃。而有多少放弃,都是因为信心不足导致的呢?
信息和习惯的养成一样,非一朝一夕。今天一点信心,明天一点信心,后天再一点,久而久之,信心就会变得很牢固,在意识和潜意识中扎根,并不断吸引来能帮助成功的事情和人。曾担任凤凰卫视的主持人梁冬说过,“人生就怕发愿,你的愿力一旦形成,你只要很清楚地持之以恒地每天努力,不急不燥,几年之后大致都可以形成。” 马云形也一针见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后天很美好,绝大部分人却死在明天晚上。作为企业家,也许所承受的压力、磨练比普通工薪族多太多,但也不可否认很多的失败是因为提前放弃。作为普通如我的工薪族,压力虽然没那么大,但似乎更容易提前放弃。这就是稻盛嘱托带给我的明示: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如果什么都不多想,一心专注在相信和眼下的事情上,排除杂念坚持到最后,一定能获得成功。
我们的问题,就是乱七八糟想得太多,还没迈开步子,自己先被自己的各种想法给困住了,因此容易放弃。锻炼自己不轻易妥协,不轻易后退,不轻易放弃,从小目标、小心愿开始,只要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坚持,所愿之事就会实现。
最强烈的心愿,会最先转化为行动,也就会最先影响我们的生活。
一切既然来自于心,那么如何修好这颗心,就是人生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反观我们的生活,人们本末倒置,用欲望和利益将自己的心填满,然后在现实生活中一再颠簸、碰壁,即使得到所想的也不快乐不幸福的例子比比皆是。是时候看看自己的心了,认真思考如何好好修心,并把感恩、反省、觉察并纠正自己的动机实施于每天的生活中,不轻易地中断,如此,或许才能既懂得许多道理,也过好眼下,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