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年,在端午节当天再次来到上海参观展会。我即便从企业出来以后,也保持着每年参加各种展会的习惯,特别是金属加工和化工技术的展会,比如AME 亚洲国际机械制造工业博览会、DMC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CCE 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工业技术展等。
参加各种展会的习惯是在之前日企做到生产主管后养成的,因为每年需要明确参加3~5场展会,回来要做汇报。并且,随着管理职位的上升,不仅参加展会的范围在扩展(比如做设备主管的时候主要参加设备和模具展会;做生产主管的时候就增加了原辅材料和加工技术的展会;到了工厂主管就增加了本行业的展销会和终端客户的产品展会)。根据参加展会的性质,还要选择带领所属团队一同前往(比如做设备主管的时候就1个人去;做生产主管的时候要分别带着设备、生产、品质部门人员去;到了工厂主管要分别带着设备、生产、品质、技术、采购等部门去),回来以后要做复盘、汇总整理和汇报。
还记得第一次被导师带着参加AME展会,看了眼花缭乱,在回公司的路上,导师问我参加展会看到了什么?我回答,看到很多人、很多设备、很多厂家、很多技术都不错就是价格太高。结果被导师批了一顿,导师告诉我,参加展会看到的只有“情报”,为了确认未来企业管理方向的“情报”。因此,采集“情报”,并加以分析,最后向大家汇报、分享分析的结果,形成提升目标同频,最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只盯着内部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还要紧盯着竞争对手、企业客户和终端客户、行业发展的技术趋势、设备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原辅料料最新科技成果等。闭门造车做管理,只是在和自己的过去进行对比,跑赢过去的自己容易,如何跑赢竞争对手,如何跑在客户需求前面,才是企业运营管理提升得方向。
比如,我们会通过设备和加工技术展会了解到设备以及行业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目前企业设备改善余地和改善投资方向,同时从设备供应商那边可以咨询到现场出现的品质问题背后可能原因以及应对措施。最重要的是,你还能从设备供应商那边了解到自己竞争对手的情况,特别是新厂或新增设备情况和信息,回去后可以通过环评报告等公开资料中分析竞争对手的加工能力、变动费成本估算等情报,并通过与自己企业的对比来找到提升方向,增加产品价格的竞争力。
再比如,我们会通够通过行业展会,去了解竞争对手企业、行业头部企业、跟跑企业的各种情报。为此,我们每年会带着2~3名新提拔上来的企业生产领班和主任级人员(新面孔),拿着终端客户的车间管理人员名片(企业互访时交换得到)或者直接说忘了带名片,前往这些企业的展台。一人与对方交流(吸引注意)、一个人掩护、一个人用抱胸姿势来偷拍对方的相关产品信息和开发信息。与对方交流的那个人还会主动提出与自己企业产品进行性能对比等话题,从而了解竞争对手对本企业产品的性能优劣评价。很多时候,你真会觉得,“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竞争对手”。
这次,我是和辅导企业的生产团队一起,来上海参加ITMA ASIA+CITME(中国国际暨亚洲纺织机械展览会)。疫情之后的第一次参加,没有想到还是有很多国家、很多人来到会场。也是第一次参加纺织机械的展会,没想到爱普生和惠普不只是做打印机,也做纺织设备,面料图案可以直接打印出来。
跟着企业学员,在和设备厂家的交流中,将生产中出现的品质问题抛出后,对方根据自身经验,很快就点明了一起管理中注意点,并从设备角度提出了改善意见和方案,还积极提供企业竞争对手采购信息情况,同时邀请可以就近参访考察。很多时候,专业的人比使用的人更容易指出问题核心,提出更可行的改善方案,很明晰的指出了企业品质改善的方向、路径和方法。仅这一个收获,就帮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调研时间。而作为一名纺织行业的工艺技术小白,也通过这种跟学,学到很多专业的知识和内容。
听着企业学员们,“不虚此行”、“以后要常来”、“原来还能这样”的感慨,真想说,作为一个设备出身的管理者,我也是通过展会收集“情报”,学习专业经验,听取各种意见,带着团队在实际管理中一步一步改善实践,在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同时,将自己的管理技能磨炼出来的。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所有的知识和技术都在更新、迭代、斜杠、跨界,不能了解趋势、不会分析未来、不想更新当下,那么你的企业管理也许会胜过你的过去或者你的竞争对手,但可能被时代或新技术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