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人设是整部书中最奇特的,四世列侯、五世世家的家族在和平年代却仅余一个孤女。一个柔美娇弱病态的女子却满腹屈子、子建的才情。通篇无容颜具体描写,通篇无衣妆具体描写。脂批说家族中无此一人,张爱玲的考证也说黛玉的人物设计在写作过程中经过多次变化。这些说明了现实中极可能无此一人。但她却是红楼第一女主,一个集所有女儿真善美和满腹子建之才于一身的人,一个任何其他作家不相信也不敢写的人,一个睡里梦里也忘不了的人。
总觉得,黛玉这个人设是曹公自己的精神寄托或者是自己。
一、《葬花吟》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歌行体《葬花吟》是林妹妹的标志,也是她最好的一首诗,就其人物重要性,个人认为可以排全书第一的。黛玉葬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行为艺术,葬花吟是核心内容。
此诗是怎么写成的?黛玉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随口念的,太厉害了!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我)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甲戌侧批: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甲戌: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
很多诗词专家都认为红楼儿女们的诗词很一般,我为什么评价很高?14、5岁的小儿女作诗怎么能达到当时时代真正诗人的高度?自己以为,相对年龄环境,脂砚每次批诗词时经常说是人物自写身份,红楼大部分诗词写得非常好了,曹公以文传诗,诗与小说文法高度配合,并成为小说的一条与众不同的主要线索,文字大都浅显又不失于雅,既不脱诗词律法,又适合大众阅读,初中的同学都能很好的理解这些诗句的含义,所以应千古传诵。你们难道更喜欢西游、水浒和三国里的打油诗?就算作者诗词功夫惊艳绝伦,如果不和时宜地让书中一个个小姑娘吟出沧桑厚重,那才叫失败。小说诗词托物言志不难,量体裁衣,不卖弄,不浮夸,宁肯牺牲文学性来符合小说背景。这才是小说家的高度。现在这个时代,许多完全依照格律、有诗人味的诗我都读起来费劲,弄不懂他用的什么典、对得什么仗,难道是好诗?
这首诗为什么好?不言炼句炼字辞藻工拙,只想景想情想事想理,反复推求悲伤感慨。直白、易读、易懂、情感强烈、反复吟唱,很多初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能背诵。所以,林妹妹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此诗应与“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一样千古流芳。爱屋及乌,我太喜欢林妹妹了。
读懂《葬花吟》就读懂了黛玉。
黛玉是仙子,极其聪明敏感,她从父母双亡时起,就知道了繁华必然毁灭、命运难以抗争(黛玉家应该是红楼里最早被毁灭的家族,父母逝去、无兄弟姊妹,甚至惨过湘云近亲皆无,唯一对应的是妙玉),与宝钗领悟的时间基本一致(宝钗家族当时是衰弱,衰弱到来投靠亲戚,不光她家来了,近如宝琴的亲戚也来投靠了),这种最深刻的共同点和领悟是她们成为金兰的基础,对于灵魂格外深邃的人,知己是个奢侈品,亲人离丧是切入肌肤的体会,这也是她们高于宝玉的地方。但是她们走了不同的命运抗争方式,黛玉完全投入,没给自己留半条后路,事不成则唯有一死。这样的决绝其实是一种无情,所以说黛玉也是有情而无情。《葬花吟》是黛玉方式的宣言,是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的自我觉醒。这个宣言的听众只有一个人,知己宝玉。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
《葬花吟》表现出黛玉的唯美与决绝,并主动彻底的展现给知己,而宝玉自此终于明白了“悲凉之雾,遍布华林”,对黛玉完全展开自己的灵魂,一任她为所欲为,这是宝黛精神之最闪光处。黛玉去后,宝玉决然出家是必然,是有情而无情,否则不配为知己!
黛玉的悲伤。
《葬花吟》是红楼里最令人产生误解的一首诗,另一首是宝钗的柳絮词。因为80回中黛玉过得很好,有爱情、有知己、有贾母护着、有大家宠着,物质方面什么都不缺,她为什么要如此悲伤呢?
书中,黛玉在贾府的地位是很高的,在贾母这个最高领袖眼里,她是心尖上的肉,孙辈里可以比得上宝玉了。“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甲戌侧批:妙极!所谓一击两鸣法,宝玉身份可知。】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她的月钱份子钱由贾母直接供给或者代出,人参肉桂燕窝从未短少,所以她对宝钗说:“燕窝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一出场就在描花样子、做针线,湘云做针线活经常到三更,而黛玉“他可不作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他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他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物质世界如此完美,为什么还会“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因为黛玉是仙子,她太聪明了,“心较比干多一窍,【甲戌侧批:此一句是宝玉心中。甲戌眉批:多一窍固是好事,然未免偏僻了,所谓“过犹不及”也。】”脂评也说“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聪明必然思想深邃,必然有对物质之外世界的看法和深刻的精神追求,必然敏感,必然寂寞,必然能从生看到死,必然曲高而和寡,为世人难容。“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大观园里有痴病的,她是一个,另一个是宝玉。在那个女子基本是男子私有财产的时代里,一个有着屈子、子建之才的灵魂却要栖居在一个柔弱多病不能长久女子的躯壳里,有才不能实现抱负,有貌不能选择爱情,只得寄托于诗书,这些就是悲伤的由来。黛玉的才情,她的两次离丧,她家族的毁灭让她很早就明白了繁华如烟云、命运是霜刀!这些,书中早期的黛玉表现的很激烈,后面随着宝黛的爱情、钗黛的知己,渐渐埋藏于心底里,爆发应当在80回后直面死亡了。
为什么要葬花?
《葬花吟》的本质主题就是如何面对命运。黛玉生下来就是为三生石畔的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可以说是无一线之生机。明明是仙子,却要为人间的生存环境而竞争。人间环境不可变,自己也不可能变,结果必然无望,这便是命运。面对命运,要么自主地变成鱼眼睛,要么被环境染污。而对黛玉来说,两者都不可接受,宁可“质本洁来洁去”,洁来是上天赐予的,洁去则是自己修得的,这与宝钗的“来去无牵挂”一个意思。“洁”是一种信念,她最担心的是“欲洁何曾洁”的命运,所以会去葬花。黛玉认为现实世界是污浊的,不可生存,活在其间透不过气来,因此一开始就站在对立面。一如落花,随沁芳闸流水出了大观园则不能自保,葬在园中是唯一的干净出路。所以她告诫宝玉不能坐视落花随流水,命运不可违,花在现实社会中必然被牺牲,如随流水可能不洁。被水漂走是妙玉的命运,被埋葬是黛玉的命运。《葬花吟》通篇是悲愤,是不服命运之心,宁可埋葬自己也不肯屈服,更是使命。
“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之人矣。然你虽薄命,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薄命’,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黛玉与命运的抗争不是悲惨,而是在命运压榨下升华出的一种无可比拟的辉煌。何尝不是曹公自己,不服命运,故不通过理性,而通过神瑛、绛珠之天造地设的前缘来歌颂之。然而不服也不是最后境界。最后的境界是自觉地认识到非“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严酷环境,不足以催生如此之绝美。
黛玉的使命。
《葬花吟》的主题写了命运的两个方面:人来到世间,不只是感伤薄命,还有使命。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是有目的、有意义的,不是苟且生存就完了。命运的作用也不完全是负面的,也有积极的一面,这就是使命。使命是一种力量,能使命运退居陪衬。使命感是黛玉精神的力量本源。没有命运的压榨,不在抗争中体验命运,便无以催生寻常无法企及的价值。使命不是卿卿我我、二人世界、过小日子、相夫教子,虚虚假假。一个人的理想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便据之行现实世界之事,而不是根据现实的需要而行苟且,乃至将苟且本身也归因于命运。黛玉的使命是真善美,是追求,是知己,是爱情,是那个时代旁人精神上无法企及的东西,使命面前不可讨价还价。对有使命感的人来说,人生的价值与普通人的价值完全不同,这样使命的人本身就是非常不合群、不合算,“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所谓“悒郁不忿之意”,“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和处境。而宝玉最难得的价值,就在于能知、能欣赏黛玉,不管别的女儿如何看,也独往独来,灵魂只为她一人感动。
一般人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往往把《葬花吟》当成弱势群体的悲悲切切,是误读,黛玉在书中并不弱势,她的处境相比迎、探、惜要好,强过妙玉甚至湘云。它的真正意思是说:到这个世界来,哪怕轮回多少次,也不放弃;不管多少艰险,都义无反顾。理解了黛玉的使命感,回头再去看《葬花吟》,就比较容易看懂。它不是控诉环境的严酷,而是讲使命有多艰难。曹公毫无保留地赞美黛玉,为了使命,不随不和,如飞蛾扑火、燃烧自己、无怨无悔。
如果能够理解这些,当你看到活泼灵气、花样百出,伶牙俐齿、管家理财、本来面目的黛玉时,你就不会感到奇怪,因为《葬花吟》绝对不是悲歌。她能斥宝玉睡一个枕头的提议“放屁”,能起身按住宝玉拧嘴,能打趣湘云“只恐石凉花睡去”,能借惜春绘画肆无忌惮地大玩大笑,能说“母蝗虫”“携蝗大嚼图”“铁锅一口,铁铲一个”“炒颜色吃”这样的段子,能打趣宝钗列“嫁妆单子”,能倒打一耙反诬李纨招大家笑闹,能给来她这里的小丫头、老婆子小费;她的潇湘馆人财物管理的井井有条,她知道贾府后手不接的财政问题。容颜、才情、灵性、智慧、管家、理财、真善美,黛玉都占全了,所以,黛玉这样的人,一般作家不敢写,因为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人存在。
《葬花吟》实际也是曹公的使命和宣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无名、无利、无望的悲惨环境中,用生命写红楼,把美丽的爱情、美好的希望、绚丽的青春等等一切在现实中被毁灭的人间的天国再次呈现给我们看,就如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让这本书刻骨铭心、永世流传!
二、黛玉的性格。
我一直惊讶于黛玉的性格叛逆,因为觉得这种女儿是不存在的,但是读到这段话,我渐渐明白了黛玉的性格。曹公第一次提到黛玉, 说林如海
“夫妻无子, 故爱如珍宝, 且又见他聪明清秀, 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几个字, 不过假充养子之意, 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说的很明白,黛玉在家里是按照男孩子教养的!而且这个教养是从读书开始。
首先请了进士出身、下岗知府贾雨村来教《四书》,《四书》说的是什么?是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男人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上是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获取功名、向上攀升。宋代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书》就是中国古代上层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核心思想和文化理想,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未向女性开放过,致使科举英才的行列中,竟无一女子,所以几千年的古代史只能是一部男性精英的历史。其次,是历经世事,黛玉两次离丧,经历过人世间的大事,她从南至北、从北到南、再从南回北,读过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她见过山川大河、汉宫秋月、唐迹宋踪,除了大自然里的花雪月以外,她肯定还知道得更多,看看她的弟子香菱怎么说的,“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同样的,宝钗也有相同的经历,只是不如黛玉深刻罢了。
在中国古代,男女孩教养的方式有本质的不同。首先,女性的地位远远低于男性。《诗·小雅·斯干》记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以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以裼,载弄之瓦。”所以对女子的教育的目的不可能像对于男子的期待那样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是为了使其更好地顺从丈夫、侍奉公婆、治家教子。因此,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的教育,势必只关注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和家政技能教育。
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礼纬·含文嘉》)和“仁、义、礼、智、信”(《举贤良对策》)。三从四德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丧服·子夏传》)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冢宰》)。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贞节观念。《周易·桓卦·象传》“妇人贞洁,从一而终。”其二,柔顺之道。《女诫·敬慎》认为“敬顺之道”,乃“妇人之大礼也”。《女论语》进一步提出为妻敬事丈夫的“七莫”具体道德要求。其三,孝顺之道。《礼记·内则》“妇事舅姑如事父母”,“子媳孝者敬老,父母姑舅之命,勿逆勿怠”。《女范捷录》亦“夫孝者百行之源而尤为女德之首也。”
家政技能教育关注的确是“无才”。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指导思想下,古代教女允许女子所掌握的知识,基本停留在识字、记数以及浅易经书的启蒙教育水平,国家大学校长(国子监祭酒)的女儿李纨的教育就是这样:
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礼记·内则》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司马光在其《家范》中说得更加明白:“其女功,则不过桑麻、织绩、制衣裳、为酒食而已。”显然,对于女子而言,社会对其未来角色的设计是一个能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操持家事的贤妻良母形象。因而,烹饪纺织等家事才是其应该学习和具备的基本功夫。
西蒙娜·德·波伏娃 在《第二性》里对男女孩的初期教育和性格形成说的更到位,
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造就的。成长从一开始就已经在性格和价值上给出了模板,并不容易逃脱。就算教育也不能改变这种本质区别。
女孩成为女人,不仅仅是因为她自身的生理原因,更因为她的抚养方式。
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不会知道自己是什么性别,更不会知道这个性别意味着什么。大约从三岁开始,变化出现了。父母亲给予一个男孩的亲吻和温存会越来越少,而对于他暴力行为的容忍度却越来越高。但家长会给小女孩温存的爱抚,给一个小女孩的教育,是要她乖乖的,不要做出男孩子那样的动作和行为;渐渐的,小女孩就没有同龄的男孩那样好斗、那样有活力、那样有冒险精神了。 童年阶段的女孩,还逐渐明白了男性在这个世界上的优势:在家里,她感到,父亲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通过学习,她明白了,这个世界的主宰不是女人、而是男人。 此外,人们会告诉她,你要成为一个女人,而女人不该有太高的目标。少女被告知,她的性别决定了,她的命运最终是不取决于自己的。她要想在别人眼里有价值,需要做的,不是去提高自身的素质,而是要去迎合男人的梦想。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她的梦想越狂野,她的意志力越强悍,她身上的“女人味”、她对于男性的诱惑力,就会越低。 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身为女性的命运,那就是必须依附男性、取悦男性。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女孩成为了女人,将自身的价值捆绑在了婚姻与家庭上。
于是,对于被鼓励并且要求必须表现出自身存在的男孩与逐渐内化的封闭在抽象主体中的女孩来说,世界呈现了完全不同的面貌;男孩不断地质疑,时刻反抗,然后确认,然后再反抗,而女孩逐渐一味忍受,世界不需要她自行就已经既定,不需要她来改变。如果女孩想像男孩一样完全不考虑自身的性别,那么她将要面对的是:作为本质确立自我的要求与男性社会对她第二性处境的要求的剧烈冲突,后果可能严重至摧毁自我本身。其实,女性一生都在这样的冲突中寻求成长。
读到这里,我都不需要再多说,黛玉受到这样教育对她成长和性格的影响。
因此,黛玉的叛逆有很大部分就是男孩子的刚毅和抉择,不断地质疑,时刻反抗,然后确认,然后再反抗,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早就在她的内心深处了,《葬花吟》通篇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再看看黛玉的爱好,你就更容易理解这种男孩子的性格了。
第一个是写诗读书。写作是最耗费精力的事,身体不好的黛玉却乐此不疲,她对诗书倾其真情,全书里除了和宝玉谈恋爱这个就是主要工作了。黛玉是诗意的存在着,大观园里第一诗人,元春、贾政都夸奖过。黛玉的“咏絮之才”全书第一,简直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完全颠覆。而对于针黹这些女孩子份内的事,反而却是这样的:
袭人道:“他可不作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他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他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
我就不相信,一点针线活儿比写诗还要难、还要费事、还要劳碌?书中可是明确的说了宝钗、湘云她们针线活可以干到三更,黛玉在这个时间却是去写诗读书,可见得她确实不喜欢女孩子该干的事。第四回也有一段话,
宝钗日与黛玉迎春姊妹等一处,【甲戌眉批:金玉初见,却如此写,虚虚实实,总不相犯。】或看书下棋,或作针黹,倒也十分乐业。【甲戌侧批:这一句衬出后文黛玉之不能乐业,细甚妙甚!】
说得更明白了,黛玉不能乐业,与宝玉的“富贵不知乐业”遥遥相对,都不喜欢自己应该干的事!
黛玉的针黹可能确实不是出类拔萃,做得很慢,水平至少比湘云的差,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史湘云冷笑道:“前儿我听见把我做的扇套子拿着和人家比,赌气又铰了。我早就听见了,你还瞒我。这会子又叫我做,我成了你们的奴才了。”宝玉忙笑道:“前儿的那事,本不知是你做的。”袭人也笑道:“他本不知是你做的。是我哄他的话,说是新近外头有个会做活的女孩子,说扎的出奇的花,我叫他拿了一个扇套子试试看好不好。他就信了,拿出去给这个瞧给那个看的。不知怎么又惹恼了林姑娘,铰了两段。回来他还叫赶着做去,我才说了是你作的,他后悔的什么似的。
第二个是黛玉的家。看看潇湘馆,妥妥是一个男子的书房。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代表了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骨气与追求,黛玉的居所亦有这千百竿翠竹的掩映,正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黛玉满腹里是士大夫的才情风骨,但却生就了女儿的娇美病弱身躯,她能不为此流泪而痴缠。
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可见黛玉从未辜负那窗前的月色,我们似乎可见黛玉在窗前博览群书、沉吟人生的一思一叹。黛玉用她追求自由的深挚和热情,留恋在书中;用她情感里那深沉缠绵的激情,迷恋于诗的咏叹之中。她的生命是那么的羸弱,那么的敏感,她感触着窗前的清竹明月,她感伤着书里的一咏一叹,她从未辜负过生命里的片时光阴!黛玉因着这架上的群书、因着这窗前的翠竹,因着自我的才情、因着品格的绝尘,翘楚在诸多的男子之上,这样的一个女子会有着多么丰富而清灵的魂魄!
第三个是管理能力。儒教讲入世,实际上就是对帝国的管理能力,我们可以从小见大,潇湘馆约有下人二十余个,也不少了,黛玉领导下的潇湘馆,整部书里一切日常事物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丫头婆子也安静肃整各司其职,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看看别人家,宝钗的莺儿四处惹事生非;怡红院更乱,有坠儿偷金子、小红和贾芸定情;紫菱洲里司棋私会潘又安,奶妈聚赌偷首饰,奶嫂公然撒泼要挟主子;蓼风轩中入画与哥哥私相传递;就连王夫人屋里的彩云也借机盗取东西等等,违规违纪的事触目皆是。
(黛玉式管理我专门有文,我认为比凤姐式管理要高明)
最后,是文人们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以至于接人待物尖酸刻薄。闺阁淑女的是“温柔敦厚”,黛玉却生就的伶牙俐齿,锋芒毕露。她“专挑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嘴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在贾府里虽说外祖母“十分疼爱”,却不见有哪位长辈说过这林丫头可爱。
对于黛玉这种因为按照男孩子教养的而形成的性格,林如海应当深知,所以,贾敏逝去后立即把黛玉送到贾母处来教养。贾母怎么教养?看看她教育出来的元春就很清楚的,贵妃也算国母,天下女子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典范。所以,才有了这句话,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甲戌侧批:好极!稗官专用“腹隐五车书”者来看。]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两种反差极大教养的结果就形成了我们现在读到的黛玉,一个任何其他作家不相信也不敢写的人。情感与理智、残缺与完美、自尊与自卑、脆弱与坚贞、自恋与自残、高雅与俗常、热望与绝望、痴爱与深恨、逍遥与禁锢等等,不一而足,实难尽述。她这种既叛逆又传统、既孤傲又洒脱、既脆弱又坚强、既孤僻又活泼,、既冷漠又热情的矛盾显示了她内心深处潜藏着多个互相对立而又不可克服的方面,这些让她充满魅力和吸引、永难忘却!这种性格与其所处的深厚的文化背景、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曹公创造的黛玉,让我们能够透过人物性格的表层,发现蕴藏在人的性格深层中的更为丰富复杂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这种矛盾和复杂的多维体,就是对人性和人的存在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于是,透过黛玉,让我们看到了孕育这一形象的那颗细腻而伟大的心灵。
除了宝玉,黛玉在书中与谁关系最好?第一个是宝钗,这个是是知己,是心灵方面的。宝钗怎么长大的?
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与黛玉比较,读书识字,是不是很有相同点,“宝丫头古怪【甲戌侧批:“古怪”二字,正是宝卿身份。】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只不过是为了家族而采取另外的方式,所以宝钗是觉醒却又顺势,自己主动去做姐姐的,这个对于没有母亲的黛玉来说很有吸引,87版电视表现很到位。
生活中,与黛玉关系最好的是凤姐,凤姐是怎么养大的?
“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凤姐也是按男孩子养的,共同的生活经历当然有共同的性格和语言。书中凤姐能多次打趣黛玉,黛玉却从来没有生气过。
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只见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人进来瞧宝玉。李宫裁、宝钗、宝玉等都让他两个坐。独凤姐只和林黛玉说笑,正眼也不看他们。
看看凤姐的“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我们就能够充分理解“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女孩子的性格。也就明白了黛玉为什么超强的管家理财能力,只不过以黛玉的聪明,她确实是不屑于此,当然,她的身体也不好。
这里要专门说一件事情,实际上,大家都看好的探春、宝钗对大观园利除宿弊改革从宏观上是失败的,最终的直接后果导致了抄检大观园。七十二回中宝玉怕读书,假装被吓。贾母却洞若观火,一下指出其中利害,“贼盗事小,倘有别事,略沾带些,关系非小。”一语未了,下文接着就是绣春囊事件。
实际在第六十二回,黛玉便看得很清楚了:“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意思很明确,黛玉认为,探春们这样的管理改革,改变了原来凤姐极权的管理模式,纵容了下人,“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会出问题。这点应该不是一般的男子能够认识到的,黛玉这个人确实是不简单!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所以,男人早就懂得,想要快活,就要靠自己。 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每一种事物都在诱使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她不是被要求奋发向上,走自己的路,而是听说只要滑下去,就可以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女人,上天赐予她们的美好礼物其实早就标好了价格。
红楼里的黛玉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物形象,她有女性柔美娇弱病态的极致,又有中国士大夫的恃才傲物、宁死不屈的坚毅秉直,在这两种秉性之下,她是那么的楚楚动人,她是那么的富有才情,她的一颦一笑似乎都能触动我们心底的声音和渴望。但这些都还不是她魅力的根本,在这柔美和才华之下,那永不妥协、以生命搏击命运的纯洁灵魂奏响了生命的强音,她让我们体味到了生命的悲剧和壮美,这才是她那深刻而持久的永不磨灭的魅力!黛玉的生命至美至坚,至柔至刚,她囊括了男女美丽和才华的两极,她走向了生命的极致,因此她是那么的出类拔萃。她于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香消玉殒,但是她永远地赢取了我们内心深处那最深挚与持久的怜惜,她长驻在我们的心中令我们永远无法忘怀。
三、黛玉为什么爱宝玉
从现代人的观点看,大家都不喜欢宝玉,觉得他没有责任感、花心滥情、懦弱无力、没有男子气魄,远不如十二钗这些女儿们。所以,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那么优秀的黛玉爱宝玉?
因为宝玉在那个时代或者是未来时代的好处:
脂批认为宝玉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好,说不得坏。宝玉是超越了善恶、好坏、美丑的评价,宝玉正是这样一种世俗看法和其本质差异、对立之间展开了人性的深度。宝玉有这样一个双重性格,他是纨绔公子,他闹学堂、踢袭人、吃胭脂、混迹裙钗、不爱读书等等。但如果是纨绔子弟的话,他是不是和贾琏、贾珍、贾蓉等人没有区别了呢?不是,他有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是宝玉性格的本质方面。宝玉对于美的那种敏感,对于美的那种留恋,对于女孩子那样一种精神世界发现和守候,是真切和真诚的也是深刻的,换言之书中真正能够走到女孩子精神世界的男人只能是宝玉。
一个很美很感人的场景就是“平儿理妆”。平儿这样一个非常悲苦的地位,能够体会到这样一种生命坚韧的生存和她内心深深痛楚的人就是宝玉,
忽又思及贾琏惟知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又思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贴,今儿还遭荼毒,想来此人薄命,比黛玉犹甚。
当平儿来到怡红院,重新化妆的时候,宝玉去伺候她,事后宝玉感到无比的幸福,机会难得,也是他心愿的一种实现。类似这样的描写,红楼里面有很多地方,龄官画蔷、玉钏尝羹、香菱换裙等等。曹公为什么反复渲染这样一种感情?宝玉没有人我之别,他是万物平等,宝玉期待人性的美好,并且维护人性的美好,宝玉的这种赤子之心表现在对生活美的对象的呵护上,所以说宝玉是绛洞花王。宝玉不仅仅对这样的有生命的美的个体充满了爱的情感,书中有段外人的评价,
那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咭咭哝哝的。且是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爱惜东西,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踏起来,那怕值千值万的都不管了。”
这就是宝玉和那些没有生命的对象的对话,应该经常存在,所以被称为痴病,大观园里有痴病的,宝玉是一个,另一个是黛玉。当一个人把整个的世界都看成是生命对话的对象的时候,他是生活在怎样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实际上就是中国诗词里创造出来的一种境界。在这个世界里,他真正感受到这份生命之美、世界之美、万物之美,还看到了情的幻灭、美的幻灭。
宝玉有强烈的使命感,为了真善美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这就是痴情,这一点与黛玉非常共通。譬如看到龄官画蔷,就将这样一种关心传递过去。尽管知道最终都要舍去,但宝玉欣赏其过程。出发点虽是审美的个人满足,但有动人的、经过考验的价值生出。宝玉于现实世界另有自己一套标准,不为所有价值体系所容,被世人当作走火入魔、“下流痴病”,自己却把它看得比命还重要。他有鲜明的反叛个性,但不是有意识地反封建,而是异类,是则竭尽一己微薄之力抵挡环境对美的摧毁。
面对真善美的毁灭人应该做什么?这正是红楼贯穿始终的之处。宝玉挨打,黛玉流泪劝说:“你可都改了吧。”宝玉答道:“为这些人死了也值得。”这是宝玉的本质和真实:一方面对现实中应付不了的事情落荒而逃,另一方面又可以为某种价值的东西付出一切。当价值的根本被挑战时,就会翻脸、摔玉,甚至不惜去死。如此傲气正是曹公基本特点。
宝玉是情不情,就是对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产生感情,现在叫暖男。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所以,平儿、香菱也会被感动。为平儿补妆、为香菱换裙,宝玉提供的方便不多不少,既触动女儿的灵魂而又不让其为难,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但是他又无占有欲,只想在所有女儿心中都占有一个位置,证明天下好男人没有死绝。对平儿、香菱等人的关心均出乎本能,但也有故意和任性的成分在内。一旦在女儿心里种下了感动,唤起了希望,也就到此为止,后面的事情就管不了了。这个与前面回答中的养猫人是一致的意思。
宝玉是众花之王,书中作绛洞花王。虽是王,却情愿自己当绿叶,有时甚至故意落败去成女儿之美。看到女儿比自己强反而高兴。宝玉很聪明的,警幻仙子的评价:“天分高明,性情颖慧,【甲戌眉批:通部中笔笔贬宝玉,人人嘲宝玉,语语谤宝玉,今却于警幻意中忽写出此八字来,真是意外之意。】”在大观园诗社内,故意藏才,为女儿营造一个展示的舞台,自己则退后一步去欣赏其千姿万变的美,从而获得最大之满足。宝玉存在的意义实质上是让女儿们知道她们的才情超过男人,使她们觉醒,让她们认识自己美的价值,她们不再是三从四德、生育机器,不是男人们的附属品、私人财产,她们是美的化身,是世事上的娇客。黛玉深刻感受到这个,所以飞蛾扑火般地回报。
宝玉还有他的赤子之心。现代女性往往认为宝玉不够男性,这是因为现今社会所谓成功学的低档次钱眼需要,谁还能相信“舍身取义,杀身成仁”以生命相搏的失败者呢,所以境界难到,难以欣赏他。但很多时候却可以,如“赵氏孤儿”,最后交割时,清清楚楚,无牵无挂,无愧于心。抗日战争时期,甚至革命传统教育中的人物有很多。宝玉也一样,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最终也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无愧天地。虽有胆小逃避的时候,但内心是真实的,无丝毫之苟且,宁可自取灾祸,绝无妥协,曹公颂扬的就是这个。黛玉的真与此同理。
这些都是宝玉的好处,这也是黛玉爱他的原因,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个是紫鹃说的,很简单,那个时代真的没有好男人了。
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每次读这段话,我都会想起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文字反映时代,这就是那个没有男人的时代,宝钗也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因此宝玉厌烦之极,宁死不从。
在黛玉看来,如果优秀男人只是一件优良商品,则人人都有资格去争抢。她却不屑去做一个竞争者。这里的关键处不在于对方有多优秀、于自己有多满意,而在双方是一种生命共同体的关系,心中容不下他人的位置。不管局外人多优秀都不可替代。宝玉却一再误会,明明黛玉不计较处,却以为是在与其他女儿竞争,并有意偏心让着,所以黛玉愈加生气。黛玉根本不屑参与竞争,而是以宝玉为镜反照自己:如果对方有某种特殊的东西单一地指向自己,则自己必有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品质。“我为的是我的心”,看似吃醋,其实是要确认,确认自己能影响宝玉的灵魂才满意,而此先一直是有疑问的。一旦确认,则再无犹豫试探,不如意则宁可一死。反过来,宝玉对黛玉也不是如对香菱、平儿那样,只是要在对方心里占一块位置,他更在乎黛玉是否被牵动,所以也是百般试探,不成则不知所措,发狠砸玉。所以贾母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二人听了此话竟如参禅。
宝黛的爱情太惊心动魄了。曹公描画出黛玉这样一位有仙气的人间女儿,无一丝一毫的遗憾与保留,超凡脱俗、与众不同,不仅有灵气、还有心智。黛玉是宝玉唯一的灵肉合一的偶像。双方都完全没有控制之心,只要做灵魂知己,所以也能引出彼此最美好的一面。宝玉挨打,来探望他的黛玉却说了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这是正话反说,我们看宝玉的回答:“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黛玉为何怕他改掉这些毛病呢?因为是灵魂知己。只有黛玉才明白宝玉的心,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宝玉为那些美好的人、美丽的事愿意付出自己的悲哀、依恋和痴情。一旦宝玉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可能成为贾政,纵然是非礼勿动非礼勿听,黛玉与他,也只能在精神上分道扬镳了。黛玉说,她在乎的,只是自己的心,当然,还有宝玉的心。
宝玉向黛玉诉肺腑之言,自身处于痛苦不堪的境地,“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黛玉拒绝听:“有什么可说的,你要说的我都知道了。”宝玉于黛玉看得极清且悉心体谅,不只考虑黛玉之感觉,还考虑其着落。“你放心”正说到黛玉心里,所以她会怔怔地看着宝玉而泪下。黛玉之所以反复印证,也不只是为感觉,但宝玉并不能真正承诺到着落,只能到“你死了,我做和尚去”这一步。黛玉明白而且理解,并以生命为承诺完全接受。宝玉日后出家,不只是因为走投无路或看破红尘,更是因为爱情。
宝黛有直觉的知己感,为鬼神力量所左右,在两人眼中,情是一种力量,战胜不了命运,命运也别想改变情。尽管身为命运主导,灵魂却始终不失不忘,执著于至情。这才是曹公要表达的价值,也是宝玉的最终去处。遭遇启发出情感,情到最后却落空,只好无情。无情是用情至深的结果。一方面也看到了不值,另一方面却无法排遣割舍。就算看透了人生,也坚拒无情。
因此,真正爱一个人,就是懂得他的心,不会强迫他(她)去做任何不喜欢的事,容忍他的如何缺点,“来去无牵挂”就是这个意思,宝钗达不到,所以最后失去宝玉,因为没有爱只有喜欢而已。
补充了宝黛的共同点,看这个答题:流云飞袖:为什么宝玉喜欢的是黛玉?
黛玉的小性:流云飞袖:为什么《红楼梦》里黛玉初进贾府跟周瑞家的送宫花表现出的性格特点不一样?
四、黛玉的美
黛玉是出场最多的人物之一,但是通篇无容颜具体描写,通篇无衣妆具体描写。刚出场时,众人只看到了“言谈举止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在宝玉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直疑惑,按照欣赏习惯,书中主人公必是美女,而且要加一个出类拔萃,但对黛玉怎么这个态度呢?这算得上是夸吗?但读下去就会知道,那黛玉的颜值硬件条件似乎不如宝钗,确实也能名列前茅。但这种评价未必准确,因为宝钗在众人眼中是因为加上了好感的印象分。而在宝玉看来是情人眼里出西施,遍观亲戚朋友的女儿,没有一个比得上黛玉。宝玉眼中这个天下第一的美女,美在冰清玉洁。曹公如此珍视这个纯情女子,不让她沾一丁点尘世的污浊,比如,可卿丧事前,已经早早把黛玉打发回苏州了,远离了这个污浊之地,直到元妃省亲,黛玉才又出现。贾府大厦崩塌之前,又让她定格于人生最美丽的年华。
黛玉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花落满地鸟惊飞。
虽然黛玉的美让人怀疑,奇怪的是偏偏人就忘不了黛玉的美。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黛玉式的美女。若说没有性感,黛玉可是一名最纯粹的女子形象。也许性感标准在今天已经外化了,使得人只从身段、皮肤、面容甚至着装上找性感,古代美女的性感却是一嗔一笑都是天然的性别,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刻意往淑女或者野蛮女友上打扮。黛玉在床上伸一个懒腰,又娇庸地叹息“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一个慵懒的床上美女就出现了。吩咐丫鬟时,“把屋子收拾了,下一扇纱屉子,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音韵和谐、珠玉相击的娇声俏语,把一个口齿伶俐少女的声态表现出来。
实际上黛玉的美是一种诗意的美,这种美基本上属于理想主义者或者完美主义者。
通部红楼,黛玉都在做什么?好像只有爱情与作诗。曹公给黛玉的定义是“咏絮才”,她的才情是红楼里的第一,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绝对判逆。“咏絮才”是真正的美,所谓的诗意人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她的美丽全在诗中,诗里有她的自我觉醒和人生宣言,有痛苦和悲愤,有欢乐与爱情,有抗议与叛逆,有追求和憧憬,有悲欢和幻灭,她把情化为诗,把诗化为爱。
“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美丽。《咏白海棠》尽诉衷情,“娇羞默默同谁诉”,“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柳絮词”缠绵悱侧,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写自已,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的悲叹与愤慨。“菊花诗”连咏三首,艺压群芳,一举夺魁,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情景交融,菊人合一,“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写尽高洁与、痛苦与呐喊。《桃花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寄寓深意,诗如其人,爱如其人,美如其人。
文字与视觉各有优势,读者把黛玉化成了千万个,电视屏幕上却只能有一个。人物形象变得具象了,可那是导演和化妆师眼里的黛玉,观众可能觉得是,也可能觉得不是;承认是的,心满意足,终于看到了活的林妹妹;不是的,便会以为糟践了自己心目中的美少女。
五、黛玉是诗
黛玉是诗,她将自己的才情、生活、爱情,沉淀成一首首深情的诗,这些诗散落在她生命的每个角落里,共同呼吸、难分彼此、无法分割,诗歌是黛玉的生命。
黛玉写诗如同她的为人,是极其认真的,诗作最多、写得最好。
1、元春省亲两首五律
世外仙源 匾额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此节应制仅宝黛二人做了五律,所以是知己。实际上,应制诗一般是不能作五律的,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论应制诗:五言以试士,七言以应制。限以声律,而又得失谀美之念先存于中,揣摩主司之好尚,迎合君上之意旨,宜其言之难工也。
应制难工,但黛玉这两首诗气息灵动、鲜活可触,随手拈来,自然流畅,极工极贴,虽为应制,又不失清高。是全书五律之冠,《杏帘在望》为第一,专门为宝玉所作!
《世外仙源》匾额应为宝玉所拟,典出于《桃花源记》之《世外桃源》,为秦人避难之所,喻为置身世外,用于元妃省亲当然不妥。
首联直接入题,老道,说大观园为仙境,“别红尘“为离别人世间的繁华之意,虽于仙境,但用于应制,不妥,但是黛玉仙子本来面目。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两句极佳,用张说典,既有题咏又颂归省,所以脂批:信手拈来无不是。
颔联中“金谷酒、玉堂人”之对极好,但典是别人不敢用的。”金谷“用典为晋石崇在金谷园与宾客饮酒赋诗,后石崇被杀、绿珠亦坠楼殉情;”玉堂“典是《汉书·谷永传》“抑损椒房玉堂之盛宠。”颜师古注:“玉堂,嬖幸之舍也”。喻大观园现之盛日后之衰,表褒实哀,应制当不妥。
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庚辰双行夹批:这却何必,然尤物方如此。]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 乱作一首五律应景罢了。[庚辰双行夹批:请看前诗,却云是胡乱应景。]
面对贵妃,这“大展奇才”决非女子该有的本份,但诗确实写的好。
杏帘在望 匾额
杏帘招客饮,
在望有山庄。[庚辰双行夹批:分题作一气呵成,格调熟练,自是阿颦口气。]
菱荇鹅儿水,
桑榆燕子梁。[庚辰双行夹批:阿颦之心臆才情原与人别,亦不是从读书中得来。]
一畦春韭熟,
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
何须耕织忙。[庚辰双行夹批:以幻入幻,顺水推舟,且不失应制,所以称阿颦。]
从写诗这个角度,五律比七律要难,字少不易铺陈,所以以情于自然内者为上,特别是中间两联。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警句也!
此诗好在那里?气息极佳,应制极稳。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多老练,首联就擒题,题目分成两句,一气讲下来,讲得那么自然。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十字八物,无修饰无铺叙,全然天成,是为不隔。从纯粹角度甚至好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有出、斜两字),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声、迹两字)”。
颔联同颈联,两联姿态要不一样,前面浓,下面淡。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这两句话就是一气而下,气息自然的,同上联是有变化的。春韭写近景,稻花写远景,是并列关系,色香、远近、疏密相互映衬,同时暗含了时间上的跨度。妥贴工稳,似不着力。
对于应制诗,这首诗好在最后。稻香村是一个景观,你不要以为这真是农村,宝玉早就讲过,这是忽然出来一片人为的农村,没人种田耕地,也没人织布,只是一个景点而已。但是“盛事无饥馁”现在太平盛世,没人饿肚子了,“何须耕织忙”,何必去耕织呢?所以批语是“以幻入幻,顺水推舟”,什么叫顺水推舟呢?就是前三联的景象摆在这里说现成话,叫顺水推舟。“且不失应制”,不违背应制之体,因为写给元春看,你必须要讲皇帝的好话。
顺便说笑下。宝玉:这地方叫“稻香村”吧;元妃:好俗气,也不高雅点,改“浣葛山庄”,多高大上呀;宝玉:......;黛玉:不能改我BF的!看“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元妃:哇,好厉害哦,算了算了,我改的不对,还是“稻香村”。狗粮有人领了吧。
2、海棠社的咏白海棠之诗限作七言律,又限“门盆魂痕昏”的韵。
当众人拿到了诗题“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时,
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迎春又令鬟炷了一支“梦甜香”。原来这“梦甜香”只有三寸来长,有灯草粗细,以其易烬,故以此烬为限,如香烬未成便要罚......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因向黛玉说道:“你听,他们都有了。”黛玉道:“你别管我。”宝玉又见宝钗已誊写出来,因说道:“了不得!香只剩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又向黛玉道:“香就完了,只管蹲在那潮地下作什么?”黛玉也不理。 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李纨等看他写道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庚辰双行夹批:且不说花,且说看花的人,起得突然别致。]碾冰为土玉为盆。[庚辰双行夹批:妙极!料定他自与别人不同。]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是: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庚辰双行夹批:虚敲旁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庚辰双行夹批:看他终结道自己,一人是一人口气。逸才仙品固让颦儿,温雅沉着终是宝钗。今日之作宝玉自应居末。]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
才思敏捷、高傲与洒脱自不必说,沉静高标,又自与别个不同。
(全部写来太长了,还是另写了)
六、黛玉式管理
管理的四个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在贾府里,核心是领导工作。
领导工作就是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过程。领导工作的核心和难点是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它需要领导者运用科学的激励理论和合适的领导方式。所以,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只要把人管住了,管理目标也有达到了。
一个人有没有管理才能,不在其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表现形式,应该多方面全方位认知才算客观。我们先看看黛玉对管理工作的认知,书中有很多的例子,
第六十二回,黛玉和宝玉二人站在花下,遥遥知意。黛玉便说道:“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这段文字的描写,明显突出了黛玉缜密的心思,对贾府未来极具远见,怎么能说她是一个只知道谈情说爱,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呢?据此看来,黛玉不只是博览群书,能词善诗,应该也曾筹算过荣国府的收支情况,对荣国府的奢靡花费极不满意,也使得她对荣国府的未来颇为担忧。探春的改革正是黛玉所赞成的,而宝玉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则令她不甚满意,所以才会转身离开。我想,她心里是不怪宝玉的,一则,如果真有她成为“宝二奶奶”的那一天,她相信自己有能力管理好这个偌大的荣国府,不会让宝玉为这些家庭琐事操心的;再则,她最了解的宝玉“恶劝”之性,与其劝了没用,何必再做无用功?黛玉是真爱宝玉的人,所以能接受他原本的样子,不去改变他。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不顾夜深人静,兴致勃勃的欢聚一堂为宝玉庆生。唯独黛玉笑着提示着当时的实际管理者宝钗、李纨、探春三人:“你们日日说人夜聚饮博,今儿我们自己也如此,以后怎么说人。”虽然只是简短的一句话,却点明了林黛玉的管理理念:管理者应当以身作则,规范别人的前提,首先要做到严以律已,才能以正视听。这闹中取静的一句话,正是对贾府中人的一个警醒,连脂批也说“如宝玉之夜宴,始见之,文雅韵极,细思之,何事生端不基于此?”“持家有意于子弟者,揣此而照察之。”此后下人聚众豪赌的事情很快暴露,贾母不得不亲自过问家事,做出严厉的处罚,以示惩戒。由此可见,黛玉所忧并不是无需之忧。
第六十九回,尤二姐被凤姐骗进大观园,“园中姊妹和李纨迎春惜春等人,皆为凤姐是好意,然宝黛一干人暗为二姐担心”。此时识破凤姐心机的只有“宝黛一干人”,曹公是以此展现林黛玉审察辨识的能力,可知其是个极有远见卓识的人。一个辨识能力极强,且又有近虑远忧的人,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作为管理者的条件。
第七十三回中,迎春的奶嫂住儿媳妇欺负她老实,以累丝金凤要挟迎春为其婆婆出头求情,探春叫来平儿来处理,而当事人迎春竟然以看书自欺,在座的人可不少,除了探春外,唯有黛玉劝道:“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这句话,既道出了她对待违规人员的管理理念,也道出了她对迎春的怜惜和担忧,黛玉明白针对这样的下人,一味迁就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加以惩戒才可。有次晚上晴雯生宝钗的气把黛玉拒之门外,事后黛玉对宝玉说:“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只是我论理不该说。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众所周知,宝玉对怡红院的管理可以说是过于松散懈怠,实在令人难以恭维,黛玉这是以玩笑的口气劝诫宝玉,应该对怡红院的下人适当整饬,警醒宝玉凡事要有度,不可太过逾了。
从以上例子完全可以看出,对现实世界世俗事件的敏锐和理解不过是仙子随手拈来的小事。
我们看看黛玉的实际管理情况。
黛玉的管理就是对潇湘馆的管理,这方面主要是曲笔描写。整个潇湘馆约二十多人,这些人的一应事宜都直接归黛玉管理,如何合理的管制约束这些人,在那个时代的贵族小姐成长中,是必要学习掌控的内容。如果说幼时读《四书》是理论学习,那么对于潇湘馆的管理,就是生活中的实践课了。从某种角度上说,大观园或者说贾府的管理还是有些混乱的,怡红院有坠儿偷镯子、小红和贾芸遗帕定情、芳官等人与赵姨娘打架;紫菱洲里司棋私会潘又安,奶妈聚赌偷首饰,奶嫂公然撒泼要挟主子;蓼风轩中入画与哥哥私相传递、婆子说难听的话;就连王夫人屋里的彩云也盗取东西等等,这些违规违纪的事触目皆是,只有探春的秋爽斋和黛玉的潇湘馆,一切日常事物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丫头婆子也安静肃整各司其职。所以,当王夫人抄捡大观园时,潇湘馆没有出任何事(探春当时根本就没让人查),可见平时黛玉的管理是做得很到位的。
丫鬟婆子的待人接物是管理效果的直接体现。不善管理的迎春,大丫头司棋为了一碗鸡蛋羹,大闹小厨房;就连管理实践丰富的宝钗,她的大丫头莺儿在玩掷骰子时对贾环的态度,引起了赵姨娘的强烈不满;第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咤燕,莺儿不仅不对愚顽昏耄不懂礼数的春燕姨妈加以劝阻,还用话撩拨,造成了更大的矛盾;而黛玉房中年龄略小的雪雁在处理赵姨娘借用月白缎子袄儿时的委婉拒绝,更是反映出来黛玉对下属的管理到位,雪雁怎么说的,“我的衣裳簪环都是姑娘叫紫鹃姐姐收着呢。如今先得去告诉他,还得回姑娘呢。姑娘身上又病着,更费了大事,误了你老出门,不如再转借罢。”这段合情合理的婉拒之词,实在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也足以看出黛玉调教出丫头的能力,可见潇湘馆的管理何其严密,黛玉虽然体弱多病,但依然审慎勤谨,大事小情都有人打理,就连小丫头的“衣裳簪环”都能管的井井有条,这精细之心不得不令人叹服啊,可见这潇湘馆的凡事种种,在林妹妹的心中自有丘壑啊。
另外,严格执行是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过程。这个体现在紫鹃、雪雁和其他婆子的自觉上。第五十七回,宝玉看紫鹃穿的少,怕她着凉,紫鹃却对宝玉说:“从此咱们只可说话,别动手动脚的。一年大二年小的,叫人看着不尊重。打紧的那起混帐行子们背地里说你,你总不留心,还只管和小时一般行为,如何使得。姑娘常常吩咐我们,不叫和你说笑。你近来瞧他远着你还恐远不及呢。”宝玉是大观园里的凤凰,加之他又乐得给众丫头们充役,那些丫头们巴结他还来不及,那个敢这么对他说话。但紫鹃严格执行黛玉的要求,几句话直接把宝玉说哭了。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宝玉去潇湘馆,黛玉的两个婆子见黛玉醒了,便叫紫鹃说:“姑娘醒了,进来伺侯。”黛玉和宝玉开玩笑,叫紫鹃先给她打水洗脸,紫鹃怎么回答的:“他是客,自然先倒了茶来再舀水去。”说着倒茶去了。我想这也是平时黛玉教的待客之道吧,黛玉睡觉时,丫头婆子应该干什么,黛玉醒之后,紫鹃干什么,有客来,应该怎么接待,都有很流畅的程序,一丝不乱。脂批有言:“余最恨无调教之家,任其子侄肆行哺啜,观此则知大家风范。”潇湘馆这些人的举止,正是脂批所说大家之风也,婆子丫头的行止规矩,无不是得益于黛玉的领导。或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正是细微琐事可以从小见大,这个中深意,表达了黛玉对潇湘馆管理的成功。
用奖惩制度来改变人的行为是一种最基础的管理手段,管理水平如何,主要看奖惩制度是否公平有效。从管理学角度看,让下属感受到实际利益,比任何目标管理都管用。看看黛玉是怎么做的:
佳蕙听了跑进来,就坐在床上,笑道:“我好造化!才刚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甲戌侧批:交代井井有法。】【庚辰侧批:前文有言。】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庚辰侧批:是补写否?】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甲戌侧批:潇湘常事出自别院婢口中,反觉新鲜。】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你替我收着。”
蘅芜苑的一个婆子来送燕窝。黛玉道:“回去说‘费心’。”命他外头坐了吃茶。婆子笑道:“不吃茶了,我还有事呢。”黛玉笑道:“我也知道你们忙。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婆子笑道:“不瞒姑娘说,今年我大沾光儿了。横竖每夜各处有几个上夜的人,误了更也不好,不如会个夜局,又坐了更,又解闷儿。今儿又是我的头家,如今园门关了,就该上场了。”黛玉听说笑道:“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那婆子笑道:“又破费姑娘赏酒吃。”说着,磕了一个头,外面接了钱,打伞去了。
还记得姨娘们每位的丫头的薪水吗?是五百钱。黛玉不会做人做事,不是吧,而且出手很大方。对待赵姨娘,也是有礼相迎,
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问:“姑娘这两天好?”黛玉便知他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黛玉忙陪笑让坐,说:“难得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自走来。”又忙命倒茶。
我在这篇文章写过:黛玉的认真。这里展现的就是黛玉的真性情,这个姑娘,你只要真心对她,她真是可以拿命来回报的。
说了这么多,我总结一下,黛玉式管理就是以情待人,特别是对自己身边亲近的人,所以这些人也以情回报。集中体现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紫鹃为了黛玉不惜冒被打被逐被卖被杀的风险(如果宝玉真得出什么问题,这就是紫娟的下场,看看惜春让尤氏带走入画时怎么说的:“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紫鹃与黛玉的关系这样的,
“你知道,我并不是林家的人,我也和袭人鸳鸯是一伙的,偏把我给了林姑娘使。偏生他又和我极好,比他苏州带来的还好十倍,一时一刻我们两个离不开。我如今心里却愁,他倘或要去了,我必要跟了他去的。我是合家在这里,我若不去,辜负了我们素日的情常;若去,又弃了本家。所以我疑惑,故设出这谎话来问你,谁知你就傻闹起来。”
本回中还有一段,也反映出紫鹃和潇湘馆的婆子们是怎么爱戴她们的林姑娘,
紫鹃忙也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薛姨妈哈哈笑道:“你这孩子,急什么,想必催着你姑娘出了阁,你也要早些寻一个小女婿去了。”紫鹃听了,也红了脸,笑道:“姨太太真个倚老卖老的起来。”说着,便转身去了。......婆子们因也笑道:“姨太太虽是顽话,却倒也不差呢。到闲了时和老太太一商议,姨太太竟做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
黛玉是情情,以情对人、以情感人、以情爱人,所以才有了紫鹃等人对她的情同亲人,生死不弃。有了这么一层关系,我们就很能理解,黛玉这么一个柔弱女子,不费什么精力,却能让一个二十人的小团队运行的团结一致、井井有条。
书中对黛玉的管理才能为何要曲笔来写,主要原因是:一是黛玉的存在更多的是曹公对情能够战胜命运这一主题的阐释。宝黛两人来自“孽海情天”,一个是情痴,一个是情种,一个为情而生又为情而死,一个甘愿为情付出所有,为情决绝尘世,情是他们的生命所系。所以,对于黛玉来说,俗世的纷扰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生活对于她是对生命的感悟和一种体味罢了。二是黛玉的管理才能相较于其他人物毫不逊色,实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黛玉虽然“孤标傲世,目无下尘”,但对人的管理一直都能做到张弛有度,之所以淡化其管理才能,是实在不忍这棵“世外仙姝”被世俗所污染,所以通过凤姐之口说她不是不善管,而是不愿管,也是不可管。黛玉毕竟是客居贾府,名不正而言不顺,她自己也非常明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轮不到她当家理事,她自然不会越俎代庖。最后,黛玉确实是身体不好,凤姐的身体都累垮了,对于黛玉来说更难以胜任。
清人说“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石头记》最,物色有在矣”。黛玉是红楼的第一女主,曹公首先对她寓意仙子般的出身不凡,其次是对她博学多才的深层次刻画,再次是对她高洁性格的渗入式阐释。不能否认,黛玉在书中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这个诗一般的人物,虽然才情卓著,但并没有让她脱离生活,也是有血有肉真实的存在,曹公对其生活中的点滴细微的描写,使得这个人物跃然纸上,活灵活现的走进一代代读者心中,令人为之倾倒,为之赞叹。
七、黛玉的真善
黛玉的人设就是曹公自己,方才不贵余力地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活在凡尘,却冰清玉洁,虽心比比干多一窍,却不屑存半点机心。其“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与小性都在宝玉“你放心”之承诺前,以后再不曾有冷笑,不曾闹一次别扭,可见本性中的善良。黛玉教香菱学诗极有耐心。香菱之处境极艰难,可以说无一线生机,竟然漠视命运之摧残,有学诗之雅兴,非常不一般。黛玉的善良与耐心使她于此能有感应,心灵相通,故肯循循善诱,将香菱天性中固有的东西引发出来。香菱曾不止一次向宝钗提起学诗,终舍近求远转向黛玉,因为宝钗是一种实用的态度。
黛玉是至情之人,至情之人自有计较处,黛玉之计较在于知己,其美妙也在于知己,所以使小性子也与众不同。每次不依不饶,非要宝玉知道,绝不允许他误会,否则不可饶恕。黛玉追求的是灵魂的倾向性,是心有灵犀的默契,所以对宝玉之心非常在乎。在她看来,真才是有,假不如无,宁可无也不肯假,大不了一死。这是唯美主义的特点,追求极致完美,不屑向现实妥协,事不成则决绝而去。
曹公在字里行间写出了黛玉的真,与宝玉的恋爱是认真的,写诗是认真的,葬花是认真的,与宝钗金兰是认真的,对待紫鹃是认真的,教香菱写诗是认真的,与湘云月夜联句是认真的,就连说笑话讲段子、打趣人、讽怼人也是一板一眼,率性真直。对比一下,你能从宝钗的圆润通脱处感到机心,湘云的天真爽直中一点庸俗,妙玉的孤高自许中些许造作,探春的决断明敏背后一丝阴冷,袭人的温柔和顺中看出些屈身下气等等,黛玉就是一泓秋水,没有半点涟漪,所有的人都被她深深浅浅地照出些阴影。因此,也只有黛玉真正懂得宝玉,在“遍布华林的悲凉之雾”中,不管别人为了自己利益和生存而耗费着心机时,宝玉黛玉是真心相互温暖着,这就是红楼要表达的意思。
黛玉的真情还表现在她的宽容。黛玉不在乎宝玉的其他女儿,如宝玉与袭人的性关系,以及宝玉对香菱、平儿的殷勤,也不介意宝玉去妙玉那里讨要红梅。宝玉吃丫环嘴上胭脂,世人众口皆谤,黛玉却说:“干也罢了,必要带出幌子来”;看见宝钗在宝玉床前做针线,黛玉第一感觉是要笑,而不是翻脸、迁怒。访妙玉乞红梅,李纨要人好生跟着宝玉,黛玉却拦道:“不必,有人跟去反不得了。”妙玉为烹茶用梅花上的雪水,公然讥讽,黛玉却从容待之,事后也毫无芥蒂;妙玉以自己常用的绿玉斗给宝玉喝茶,分明是鼓励宝玉品尝自己,黛玉心如明镜却不在意。因为黛玉看明白了妙玉动机之单纯,所以不在乎。黛玉能宽容还因为其行事出乎公心。这一点与晴雯类似。晴雯看不上袭人之屈身俯就,不屑为之。
人生一世,难就难在认真二字。鲁迅说过“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又何尝不是黛玉的写照呢?当黛玉对着落花独自垂泪的时候。她是否能记起和尚道士的叮嘱,如果不进贾府,是不是可以不那么认真呢?那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在一年一年的花开花落中,她也会逐渐明白,正在逝去的落花向她表明了转瞬而逝就是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一切都不可避免,为什么不能认真呢?“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对于活着的人来说,也仅仅只有回忆,而回忆往往又是最不可靠的,也会随着时间而模糊。但到最后,闲话前朝旧事和犹唱后庭遗曲的人都远远地走了,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我想,这样的文章、诗句和感觉,黛玉都读过,都领会,都明白,她应当是知道她生命的结果,她很早就说过“但恐自不能久待”、“奈我薄命何!”,但却义无反顾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抉择。
黛玉的本质就是她的真情,不是世俗、不是平凡、甚至都不是现实世界,因为她为真情付出的代价,是她的一生、她的美好青春和生命。她用她的生命去做美好的事,用生命去写诗、用生命去爱、用生命去交流和展示一切美好的事物,她明明知道毁灭是宿命,但是她还有用生命去对抗命运。看看,她的真情带来的爱情多么轰轰烈烈、刻骨铭心、永难忘却!
红楼展示的是人类最美的青春年华,黛玉的青春也是丰富、多情和热忱的,但亦是寂寞的。读书写诗,黛玉的生命里沉进了历史的深邃,精神里融入了绝尘的高古,她孤独的在这尘世间游走,只有用眼泪去爱情。品味过生命中那至深孤独的人,才能活得真实。她的灵魂晶莹剔透,每一喜一忧都焕发出七彩的迷幻。也许因为这样的映照太过绚烂,令众人无法读懂她的真纯,因此才有人会惋惜黛玉的至美中有小性与尖利的缺憾。但这缺憾正是她纯真的一个反光,透过这缺憾,我们该去欣赏至真的性情,因为在这缺憾里渗透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傲气、率直和宁死不屈的真情。
黛玉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现实世界,她只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纵有满腹才情,她没有愤世嫉俗的平台,亦没有施展抱负的天地。但这个才情丰富的生命,却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在这里她会全部展露超然的品格和性情,无须被欲望纠葛,无须去实现抱负,也许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潇湘馆的根根翠竹、埋花冢旁的花开花落、大观园里的日出与月落。这些地方直到现在还处处弥漫着她的真情,因此她的世界便如此的有韵味。黛玉不曾在俗世里留下她的痕迹,但她却将自己的生命雕琢得至真而纯美,这样的真善美应当万古长存。
书中,曹公对黛玉如此设定:“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黛玉伤心并不是因为要和宝玉分开,而是为“惜其人”而落,是因为自己离开之后再没有人如此珍惜宝玉而落的,黛玉走后宝玉必定伤心欲绝——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宝玉已经为了黛玉不爱惜自己身体,而黛玉又怎么能不千方百计为宝玉着想呢?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黛玉爱宝玉从来没有怨过,后悔过,正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她下凡一遭就是为了来爱宝玉,现在已经做到了,又有什么遗憾怨恨呢?黛玉此人真正是至情至真,为一个人流泪至死不干,爱一个人至死无怨,所以,“要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你死了我做和尚去”,宝玉最终“意难平”、“悬崖撒手”也就是必然的结果。想想,宝玉有这样一位爱人,是多么美好幸福的事,既使他的家族完全毁灭,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他也要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永世流芳。这点,红楼梦确实做到了。
黛玉,看看葬花吟就明白了,她早就知道了世间没有永远的繁华,她不同于宝钗于行为去对抗命运,黛玉是直接用生命。她虽然在如花的年华逝去,但她永远成了十六七岁风花雪月的美神,留给后人无限叹息与伤感;她虽然无父母亲人,但她却是那个时代里唯一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生死之恋,别说是过去,就是现代,又有多少人得到过这种真正的如宝黛间那样纯洁、优美、深挚的爱情?她还有知己宝钗,有爱至心尖上的贾母,有亲如姊妹的紫鹃,她始终都没有经历抄家、离散、大厦崩塌、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的悲惨境界。甚至到最后,她还占据着宝玉的精神领域,她的影子始终萦绕不去,“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美中不足”“空对着”,宝玉最终““悬崖撒手”。谁让她是宝玉的唯一爱人,是曹公的挚爱和自比,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
—————
补充:全文基本写完。计划中需要补充的:
一个是黛玉所有诗词的详细解说,这个有的写的在红楼诗词里,没有写的因为篇幅太长,还需要慢慢地写。
一个是宝黛爱情,看看写一部分在本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