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陈旧的记忆中,记得有一部网络玄幻小说,非常对不起作者的是,我实在想不起什么书什么人写的,而其中有一段故事情节却深深的融入我的意识中,故事是这样的:主人公受神魔诅咒,身体中了各种杂质,导致神、人、魔三界都排斥他,不料主人公却在因祸得福中领悟了一种本领,能够通过意识将自己和对方的频率调和一致,如此他获得了三界无往不利的通行权,不管各个世界的结界多么的强大坚固,他都能进入,从而演绎了一部英雄成长的史诗。
故事是虚幻的,但主人公的那个本事让我的羡慕、神往。返回到现实。随着互联网像人的神经系统一样连接起整个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也变的频繁而简单,在完成一件大事时更需要一个个协作体来共同完成,就像足球赛中漂亮的个人秀终究敌不过像德国战车一样的团队作战,所以人与人交往合作也越来越显得重要,这也是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过渡的必然。但是,也随着接受信息的多元化,认知的不同导致更加的个性和独立,合作也显得壁垒重重。所以话题就转到这个频率一词。
频率:在一秒内完成了周期性变化的次数,代号hz 。
当年,伊丽莎白这样描述赫兹,“他在星光下有一种近乎骄傲的自信”,伊丽莎白不懂电磁波,但她着迷这个年轻的科学家身上的魅力,他们的散发的吸引频率是在一个范围的。
根据爱因斯坦的老师普朗克博士能量理论--【世界上没有物质这个东西,都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振动频率低的是有形物质,相反,频率高的则是无形,比如思想、意识、情感等等。这里反过来遥看两千多年前佛陀的领悟,《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佛陀如何能静下心来,佛陀回答这么一段文字:“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我在想,是否佛陀开悟时就是明了这种能量和振动的原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都只是能量而已,又苦于无法对当时的凡人说明,只能用那个时代语言描述他们听得懂的道理。
美国精神科医师大卫r霍金斯有个有趣的人体“振动频率”的研究,他说人体“振动能量“分布假如可以设定一个数值从1-1000,200以下基本全是负面的,比如骄傲、愤怒、焦虑恐惧等等,200以上以正态上升,越高越好,他曾见过能量振动最高的人是“和平诺贝尔获奖者“特瑞莎修女,几乎达到700数值左右。他说再上去的话没有看到过,估计也就像神灵一样存在的人,像耶稣等。
这就引出一个共振和共鸣的概念
那么情商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说得情商,绕不开两个人,卡内基和丹尼尔戈尔曼,前者一部《人性的弱点》近百年来依然光芒万丈。后者的《情商》提出比智商只占成功者20%更重要的80%是其他方面,其中情商占了其他中的很大比重,戈尔曼给所有凡夫一个搏出位的希望,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提供了可行的努力方向,两个人的的作品,抚慰了多少失意的心,拯救了多少失落的人,也造就了多少成功案例,他们变成为一种不是成功学的成功学导师。
如果将“频率“和“情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结合到一起。使人联想到“和声”、“知音”等词语。来自西方音乐中的“和声”是将3个以上音横向、纵向连接,而构成一个和谐的音响组合,不仅将声、乐有机结合并弥补了相互的不足,当和声伴随主唱婉转起伏的时候给人一种和谐之美,虽然声音不同,但却是相得益彰的呈现。
当一个播音员就着背景音乐缓缓道来的时候,人的耳朵的感知估计享受着这段频率的共鸣,而这种感受又像涟漪一样振动着思绪慢慢的凝聚、扩散,随着抑扬顿挫的述说,此刻,声、音、耳膜、思绪、感知奇妙的在一个频道轨道中共存交融。
钟子期和俞伯牙先生的高山流水,也是将两个人的心境调合一致后才有的知音流传千古,类似耳熟能详的故事不胜枚举。
回到现代,当我们在与人交流、沉迷追剧、沉迷游戏的时候,何尝不是另一种和谐。不知你是否发现,在与人说话时当你和人频率一致时产生共鸣时,你会不停的点头、赞赏、补充,此刻两人的脑电波的共振估计时一致的,也可以说心有灵犀的境地。
而要达到人与人的协作可以如此的和谐,“情商“可以充当音乐中”和声“的作用。在我们的职场、社交、商务过程中调频一致现象其实也可以做到。
如果说,这种想法太幼稚不如说这种想法太理想化,但理论上是可以做到的。在所有与人沟通交流的教典中,都强调一点“聆听”。个人觉得,“聆听”肯定不是目的,如果“聆听”是目的的话,沟通就变成是单方面的,并不协调。“聆听”的目的是明白对方是一个什么频率,明白自己该不该调到一致去沟通才是目的。在交往协作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双赢,做成做好事情,调频肯定需要存在的,假如说商业只要谈判的过程不需要取得一致才行,但我觉得这和调频的概念并不冲突,谈判也需要调频,区别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随机应变才是。
人与事物的频率也可以通用共振概念,对于能映射人的意志的事物上,人调频的能力应该来的更简单,但也更抽象,比如读文字,真正能理解书中表达作者思想则需要更包容的心,更谦逊的涵养才或许能达到。好多人读书都会容易“跪”着读或者“站”着读,跪着读的时候没有自己的思想,站着读的时候错过别人的思想。而能坐下来平等的阅读时,至少修炼的是自己的本心,将自己的思想调到作者思想范围的频率,不卑不亢的去理解去体会,当然,这也需要有领域选择的文字才是。
又比如平时我们处理生活中一件棘手的问题,先搞清楚什么问题比一上来就想尽办法解决问题来个更有效,如果不把自己理解问题的频率和问题本身的频率调至一致的话,那成功的概率也就会低很多,甚至会发生忙了半天却背道而驰的结果。
再将思路转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都说保护自然、爱护自然,但估计大多数的人其实除了将“自然“和“绿化“联系到一起外也不做他想。当今社会,我们人口越来越趋于集中化的趋势中,“自然“涵盖的范畴更大,这个应该从一个动态的视角来看,在一个人口的密集过程中必然会盘剥“原始自然”的边界,那么这个“自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姿态与我们相融呢?人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如何与整个环境和谐共处呢?如果不理解时代和空间转换,一味追求原生态则会面临的与希望距离越远地尴尬。
2016年名列美国宜居城市第一名的丹佛市。1858年建镇后本来是一个淘金煤炭的地方,19世纪后期逐渐吸引大批居民入住,之后就经历了一段人口聚集和自然环境争夺的过程,期间不仅面对环境的日益恶化还伴随着商业的不景气,人们纷纷开始撤离城市向郊区转移,一度衰落破败。但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刺激下,直到1978年后才逐渐理解整个生态环境的改造和人与自然的共融。终于在人们意识提高的情况下,成为美国最宜居的城市殊荣。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这个词那是多么的和谐,而“天人合一”也必然是自然和人交互的过程中达到一个平衡的妥协点为原则,也需要人的智慧能够理解自然的给予我们的信息和频率。我们也可以从别人的故事中学习,快速的理解吸收经验,以其顺利的达到想要的生活环境。
说到这里,不得不联想到神秘的佛家禅坐、瑜伽等等用灵魂来感受自然、体会人类的大师。《道德经》中提到的“和其尘同其光”,简单的一句话,为后来者诠释了最好的结论也为后来者打开了各种思绪的空间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