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规划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产品经理更有逻辑地建设产品,提升产品后续迭代时的灵活性。那么,产品规划怎么做,才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并实际性地助推业务?
为什么要做产品规划
不做产品规划行不行?其实是可以的,业务需要什么,我们就往系统里堆功能就完了呗。但逐渐会发现系统功能多得你自己都说不全,也不会用;客服越来越多,但还是解答不过来客户的问题;研发越来越频繁地反馈代码改不动了,没办法再加功能了;业务会说竞品早都已经有这个功能了,为什么我们没有这个功能;销售抱怨我们的产品不如竞品,不好卖。
产品规划的作用有以下几点,在未来一段时间:
有计划地建设产品能力,在细分市场长期保持产品竞争力;
产品功能复杂度可控,在满足多角色需求的同时保持简易用,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和运维成本;
给研发架构设计一个参考,通过保障架构的扩展性,来提升产品迭代的灵活性,最终表现为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产品规划工具
一是产品架构图,二是产品路径图,三是功能全景图。
首先产品架构图能做到有高度,从架构层面看产品全貌,中高层人员会关注。
其次产品路径图能做到可执行,从时间线上看产品的路径,同样是中高层人员关注。
最后功能全景图能做到可落地,从具体功能点看产品的细节,中低层人员关注。
总结起来就是,通过三件套做出来的产品规划,可以做到有高度、能落地、可执行。
这也是产品经理的核心九字方法论。
1. 产品架构图
产品架构图是一个分层结构,主要分为几层:展现层、业务层、中台层、技术层。
1)展现层
主要描述产品设计的终端类型,比如有移动端(iOS、安卓、H5、小程序)、PC端。
2)业务层
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按角色,比如消费金融系统有用户端、客户经理端、审批端、风控端、贷后端、催收端;二是按业务,比如有3C分期、医美分期、教育分期等。业务视角可能会串联起几个角色端。
3)中台层
主要是利用模块化设计思维,把一些比较通用的模块进行解耦聚合,比如,所有业务系统都会涉及订单、权限、用户、数据,那么业务中台,可能就包含订单系统、权限系统、用户系统、数据BI系统。
4)技术层
也是模块化思维,但是更底层,比如这些系统里面都会用到IM、规则引擎、文件管理、日志、通知等。还有一些如数据库、存储、微服务、分布式部署,这些需要技术来协助,产品架构图里也不一定要体现。
另外还有一部分就是三方对接的服务,比如常见的短信、征信查询、电子签约、三方支付、语音识别等。
2. 产品路径图
产品路径图,是把产品架构图里面的一个个模块,拆出来,形成一个以时间线为主轴的路径图。
时间线上的每个节点,包含这样几个东西:时间、模块、核心功能、用户价值、商业价值。
做这个图,需要基于公司的战略以及技术资源,基于这两样,才能梳理出来,绝对不能自己YY,因为你可能不知道战略,也不那么懂技术,一定要跟领导和技术沟通后,一起梳理。
3. 功能全景图
功能全景图,是前两个图的细化和衍生,所谓功能全景图,其实就是一个功能清单,第一列是路径图里的关键点模块,第二列是模块下的功能点,第三列是子功能点。
模块是一个可以单独交付使用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涉及多个角色,也可以涉及多个中台系统。
比如,医美分期是一个模块,医美分期可能涉及到用户端、客户经理端、审批端、风控端等,也会涉及到订单、支付、权限等。
模块下的功能,其实就是一个个用例,一个用例一定动宾结构,一个用例就是一个小的设计单元,指导产品经理进行产品设计。
产品规划就是因为一个原因(现状)、我们需要做什么事情、做这个事情能给公司带来什么价值、具体该怎么落地、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风险是什么,最后就是需要的资源支持。
整个产品的规划思路我想大家都很容易理解,最困难的其实在于充分了解产品现状,然后找对努力的目标跟方向,剩下的其实都是围绕核心方向做完善与细化,让整个规划更可行,落地的成功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