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写旧体诗之诗词之美(三)

二十一世纪旧体诗词风骚榜

郑重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3朦胧之美

    朦胧美是一种含蓄、模糊、富有意象的艺术表现,强调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而不是具体的形象或细节。这种美通常以一种不完整、不完全显露的方式呈现,让人感到一种看不透、摸不着的神秘感。朦胧美的表现手段可以是隐喻、暗示、象征等形式,让欣赏者在欣赏中通过猜测、想像和意会,才能获得某种审美享受。这种审美享受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启发,让人们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纡余委曲,若不可测”,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说的“隐之为体”,“优采潜发”,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远引若至,临之已非”,以及后人所说的“水中月,镜中花”等,都是追求一种朦胧蕴藉的美。这些表述都表达了一种含蓄、模糊、深邃的美学追求,强调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感觉和体验。这种美感的产生需要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的努力,需要创作者用含蓄、模糊的方式表达出多义性的内容,也需要欣赏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验去领悟和解读。

诗词对于意在言外的追求倾向异常强烈。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真正写得好的诗歌,不是要告诉读者什么,而是要读者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因此,中国诗歌很注重暗示性和联想性。诗歌提供一种模糊的暗示,大家根据自己的阅历和心情去联想、去生发、去充实。

例如,秦观的词“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通过简单的意象和抒情,营造出一种非常美妙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似梦似醒、似有似无、似浓似淡的感觉。这种美感来自于词中的暗示和隐喻,使得诗歌的内涵得以充实和丰富。每个人的生活和性情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也是不同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诗歌产生了摇曳多姿的美感。就像西方人说的那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用在中国古典诗歌上也是非常恰当的。

写诗如此,读诗亦如此。读者读到的不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附着了作者情感的意象。言在此意在彼,我们需要将它进行情感的还原。还原得到的情感,已经是我们自己的情感,而不一定是作者的情感。

与朦胧之美相提并论的是所谓歧义之美。

歧义是指语言文字的意义不明确,有不止一种解释的语言现象。诗词的歧义是指诗词(或其中的一些词句)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实际上,能否有多种解读是判断诗词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种歧义的美学价值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感受体验。当一首诗或一句话可以有多种解读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审美倾向,从中领悟出不同的意义和意境。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诗词具有更加深厚的内涵和魅力,让读者在欣赏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享受。

然而,这种歧义也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挑战。在解读诗词时,读者需要仔细揣摩、品味和思考,才能领悟出其中的真正意义和意境。这种过程可以促进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的发展,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