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开篇,古典老师讲了一个裸婚故事,大意是这样的:21岁的小飞从某名牌大学金融系毕业,回到老家,在证券公司当一名小职员。1年以后,小飞遇到了心爱的姑娘小苏,于是向她求婚。小苏说,那房子怎么办?小飞说,我目前大概就攒了10多万,我给你两个选择:一是用这笔钱买个小房子,二是让我去投资,过几年买套大的。小苏相信小飞,她选择了第二项。于是小飞和小苏租了个破旧的房子结了婚。第6年的时候,小飞和小苏买了套自己的房子。
你们猜到了吗?小飞和小苏,ta们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巴菲特和苏珊。1952年ta们租房结婚,10年后,巴菲特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100万美元。2008年,财产620亿美元,成为世界首富。
看完这个小故事,所有的思绪一瞬间倒回到2002年,当时我和我对象林谈了一年多恋爱,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我的父母当然希望远在他乡的我一结婚,就能买房子。
而且2000年,我姐姐和姐夫结婚的时候,ta们从亲戚那里借的钱,在我们那个小镇买了自己的房子。所以潜意识里,我结婚的时候,当然希望我们能买房子,房子让我有归属感。
那个年代,双方父母都是平民老百姓。林的父母靠种地,养羊来维持生计,供林和他的妹妹上大学;而我的父母是养路工,拿着微薄的工资,同时养猪养鸡,供我和姐姐上大学。双方的父母在供我们上完学后,家里哪里还有余钱啊,就这样,我和林买房陷入困局。
林那时去单位申请职工宿舍,但由于他参加工作才两三年,加之那一茬申请住房的还有几个比他去的早的职工,就这样我们没能申请到住房。
2002年底,我们全额贷款买了房子,双方父母给了我们三、四万装修,买家电。至此我和林先生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几年功夫,在婆婆公公的帮助下,我们还清了房贷。
无债一身轻,我按部就班地过着日子,很少去想去学一项技能,投资自己。我静静守着我们的安乐窝,一直在家纺行业工作,我看不到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016年我关注了几个大咖的公众号,看到了ta们通过不断努力,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我尝试着走出舒适圈,参加学习班的培训,开始投资自己。虽然我错过了最有拼劲的年代,但身边很多朋友告诉我,投资自己永远都不晚。
书中提到,有人问音乐人高晓松,为什么结了婚不买房,还租房住?他说:“我不买房,全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儿住哪儿,买了房就只剩一个角落是我的。我妹也没买房,但我俩都走遍了全世界。”
对于刚刚毕业走入社会的你,为了心中的梦想,或许你可以拆掉“房子让我有归属感”的思维之墙,像古典老师那样,自己有了稳定的事业之后,再考虑买房(排除富二代不说),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