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是的,我喜欢看书,更觉得阅读就是一种享受,看书这个习惯是我二十几年来唯一能坚持下来的一个不变的爱好。
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姑娘时,就疯狂的迷恋上了三毛的书,迷恋她随心随性的个性与特立独行的洒脱气质,那时的我们心里都有一个关乎流浪的梦,都有一片向往的撒哈拉。那时漂泊于我成为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因为这个情节我有了一段近乎十年的动荡青春。后来一本《文化苦旅>的出现,为我迷茫的青春指引了方向。在《文化苦旅》一书中,余秋雨老师把游记和历史的痕迹用他的文字与情怀描述的似一幅幅水墨画,在你眼前徐徐晕染开来,让你眼中有画, 心中有景,且画面都很唯美。从此我对老师的大作是一路追随,从最初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到后来的《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余秋雨老师出的每本书我都会收藏,都会如痴如醉的拜读着。余秋雨老师的作品从最初纯粹的游记到后来对人文历史的思索,以及对古文化的重新审视,他用他的睿智和博学以及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阐述,引导着我们用心去鉴赏、去感悟、去摸索知识以外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在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
三十多岁为人母了,又变的感性和矫情起来,无端的喜欢上了古诗词。仓央嘉措的情诗 、于丹老师的重温中国最美古诗词、以及纳兰的词都成了我的手边书。班禅情诗中那句著名的“你见或不见”还被我改成了“你隐或不隐,我就在那里,默默的关注着你”用来戏谑那些爱隐身的网友。于丹老师对中国古诗词有着极其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她通译“庄子”俗解“道德经”在百家讲坛上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对古诗词更是信手拈来。有时我就在想这个女人怎么会有这么巨大的能量,这需呀付出多少的努力和艰辛才能换来今天的满腹经纶啊。再说说纳兰容若,一个仅听着名字就让人觉得美的窒息的才子,要是活在现代,绝对是百分百的高大上,然而在那样一个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这位悲情才子却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空负凌云万长志,一生襟抱未曾开”终不得志的他只能黯黯的委屈着,郁郁寡欢着,因为他我喜欢上了“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并喜欢把自己的很多经历都用这句话来总结。
如今,慢慢的步入了中年,浮躁了许多年的内心也在慢慢沉淀。偶然之间结缘了南怀瑾大师的著作,一代宗师南怀瑾先生用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多年的亲身修正,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道理来教导我们,如何加强自己的人生修为,如何改善社会人心。看大师的书,我会经常无意识的反省自己的言行,内心似乎有一把无形的道德尺时刻来衡量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我自律了许多,内心也强大了许多。
现在孩子慢慢长大了,教育也成了最大的文题。前几天看道德经,老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大自然生养万物却不主宰万物”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生养孩子但不要试图去主宰孩子,把孩子当做我们的附属品,把我们的意志和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成长,遇见最好的自己。
阅读就是这么奇妙,他让我时刻感悟着生活,时刻思考着人生,时刻接近内心那个最真的自己。
"要么读书,要么旅游,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是我喜欢的一句话。
旅行是种病,人人都想得这种病,但现实与理想之间充满了差距,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是谁都可以,所以更多的时候我都会在阅读中去放飞自己,放飞自己的思想,放逐自己的灵魂,那里有我固守的一片精神家园。
我喜欢看书,我享受阅读,我在阅读中慢慢蜕变,逐渐成熟,我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