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是鲸类和鲸豚类的较大体型的分支。它们大部分栖息于浅海,少部分栖息于淡水中。现代鲸类分为须鲸小目和齿鲸小目,都演化自古鲸小目,在 3400 万年前的渐新世初期便已分化。古鲸小目实际上是个并系群,包含了已灭绝的古代鲸类的最近共同祖先,但未包含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即现代鲸类)。须鲸小目种类较少,现存约 15 种,分属 4 科:露脊鲸科、新须鲸科(或 小露脊鲸科)、须鲸科、灰鲸科。齿鲸小目种类繁多,现存约 75 种,分属 9 科:抹香鲸科、小抹香鲸科(侏儒抹香鲸科)、恒河豚科(淡水豚科)、喙鲸科(剑吻鲸科)、亚河豚科、拉河豚科、海豚科、鼠海豚科、独角鲸科(一角鲸科),另有 1 个单型的白鱀豚科,被认为已于 21 世纪初灭绝。
介绍完了一些鲸的种类,咱们再来聊聊鲸落。
鲸落是一种自然现象,鲸死去后沉入海底。当鲸意识到自己即将死去时,它会独自离开群体,默默地等待死亡的到来。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尸体最终会沉入海底,生物学家赋予这个过程为鲸落。一座鲸的尸体可以供养一套以分解者为主的循环系统长达百年,也因此有了“一鲸落,万物生”这样一句话。
1998年,夏威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北太平洋深海中,至少有43个种类的12490个生物体是依靠鲸落生存的。其中一些海洋生物——包括蛤蚌、蠕虫和盲虾中的稀有品种——会在尸体旁一点点吃掉残余物。这些鲸落是可以化能自养的,意思是说,它们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自己生产食物。除了不需要获取太阳光,化能自养类似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对这种新奇的生态系统深入研究现象,科学家发现细菌会吃掉鲸的骨头,这种骨头中含有60%的脂肪。随后,细菌会制造硫化氢——一种有臭鸡蛋味道的化学物质。成千上万的化能自养海洋生物再将硫化氢转为能量,供它们生养与繁殖。
2020年4月3日报道,中国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一个约3米长的鲸落。专家表示,国际上发现现代自然鲸落不足50个。
鲸落生态系统可分为四个演化阶段:
一、移动清道夫阶段
在鲸尸下沉至海底过程中,盲鳗、鲨鱼、一些甲壳类生物等以鲸尸中的柔软组织为食。这一过程可以持续4至24个月(取决于鲸的个体大小)。期间90%的鲸尸将被分解。
二、机会主义者阶段
机会主义者能够在短期内适应相应环境而快速繁殖。这里所说的环境,就是鲸尸、鲸骨。在这个阶段,一些无脊椎动物特别是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能够以残余鲸尸作为栖居环境,一边生活在此,又一边啃食残余鲸尸,不断改变它们自己的所在环境。
三、化能自养阶段
大量厌氧细菌进入鲸骨和其它组织,分解其中的脂类,使用溶解在海水中的硫酸盐作为氧化剂,产生硫化氢。化能自养细菌例如硫化菌,则将这些硫化氢作为能量的来源,利用水中溶解氧将其氧化,获得能量。而与化能自养细菌共生的生物也因此有了能量补充。
四、礁岩阶段
当残余鲸落当中的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后,鲸骨的矿物遗骸就会作为礁岩成为生物们的聚居地。
鲸落的生态意义又是什么呢?
从鲸落的整体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鲸落的意义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首先,最直观的,它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这些海洋生物除了无脊椎动物和鱼类,还有许多微生物。与这些微生物相比,鲸的个体大小差别巨大,因此一头鲸的死亡能够养活的海洋生物个体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其次,鲸落为许许多多的底栖生物提供了复杂的生境。一望无际的海底平原因为鲸落的出现而产生了小规模的环境变化,这样的生境变化尤其受一些钻孔生物、附着生物的欢迎。残余鲸落的出现为一些底栖动物提供了庇护场所,也为它们提供了有机质来源。
另外,鲸落促进了海洋上层有机物向海洋中下层的运输。深海的生产力仅依靠化能自养细菌供给是不够的,海洋生物进食和死亡产生的碎屑,例如海雪和鲸落,促进了营养物质向下运输,以供给深海的生物,也促进了化能自养细菌产生更多的能量。
最后,鲸落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促进了一些新生物种的产生。称其为新生物种,主要是因为这类物种只出现于鲸落这一特定环境,科学家们还未在其它海洋生境当中发现。鲸落里的秘密还有许多等着我们去发现。
鲸落的形成和消失对许多生物来说是漫长的。现存的鲸落数量比过往少之又少,有些特定种群,例如灰鲸的西太种群数量仅可怜的两位数,现状令人担忧。倘若人类捕食鲸类、食用鲸肉而不加以节制,恐怕其影响的生物数也数不清。但是,深海里的生物也不全靠鲸落生存,其各有各的生存之道。鲸落的消逝对未来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还在人们的探索目标中。
而现在鲸鱼的生存状况很不乐观。
由于环境恶化和人类的大量捕杀,鲸类特别是一些大型成员由于经济价值高而受到广泛捕猎,许多鲸类已濒临灭绝。
国际捕鲸委员会(IWC)是一个负责管理捕鲸和鲸类保护的国际性组织。在商业捕鲸导致鲸数量锐减后,IWC决定采取行动保护鲸类。其中包括 1986 年生效的《禁止捕鲸公约》,分别于 1979 年和 1994 年建立了印度洋鲸类保护区和南大洋鲸类保护区。然而从 1986 年以来,因为日本、挪威等一些国家利用了IWC决议的漏洞,打着“科学捕鲸”的旗号每年捕杀了至少 25000 头鲸或海豚。
捕鲸的国家还有挪威、冰岛和日本,以及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和北加拿大的一些土著部落。
而现在,地球的环境正遭受到进一步破坏,地球上每一天都在发生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警钟已经长鸣,人类真的听到了吗?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如此频繁的出现自然灾害,真的与人类毫无关系吗?鲸鱼在死后,把自己的身体贡献给了海洋,造福了海洋的万物,生于海洋,死于海洋,是海洋赋予了它们生命,这是属于鲸鱼的温柔和浪漫;而我们,又有什么可以回报地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