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云:
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
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我的美国同事伊莎贝拉,五十多岁的年纪,祖籍欧洲,移民美国二十多年,伊莎贝拉有两个极为出色的儿子,均为博士学历,大儿子毕业于美国本土名校,小儿子博士学位就读于欧洲瑞典名校。伊莎贝拉一家人关系非常亲密,堪称父母贤,儿子孝。
马里兰州的冬天多雪,每遇下雪日,结冰时,下班后,伊莎贝拉的丈夫和两个儿子,均会浩浩荡荡亲自前来接她回家,两个儿子亦是彬彬有礼,颇为绅士,一家人整整齐齐、和乐融融的场景,甚是温暖。同事们均打趣伊莎贝拉,调侃她是家里至高无上的“女皇”。
伊莎贝拉在平素午餐休闲之时,总爱跟大家聊一聊,她的儿子们是如何的孝顺,言语间颇为自豪。伊莎贝拉说两个儿子每年总会陪着她和丈夫外出散心,或国内,或国外,平日更是对他们照顾有加。伊莎贝拉亦会提起早年间,最初移民来美国之时的艰辛岁月,原本在欧洲有着高学历的她,来美国之后,却做起了蓝领的工作,一做便是好多年。伊莎贝拉说家中一直保留着一个传统习惯,那便是,他和丈夫在外面的具体工作,具体收入情况,均会毫无隐瞒及近详细的告知两个儿子。伊莎贝拉相信,这样的家庭交流,孩子们从小便会了解新移民的不容易,更会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也让他们早早便明白父母挣的钱均是来之不易,希望孩子们从小能知道珍惜,也期望一家人能凝聚在一起,更和睦。
毫无疑问,伊莎贝拉的做法是成功的,两个儿子均非常优秀,从小便懂得心疼父母,长大后又极为孝顺。
谁又能说美国人家庭观念都淡薄,亲情都淡漠呢?其实,世界上任何地方,均有浓浓的亲情故事,亦均有很多孝顺父母的孩子存在。
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却很少涉及金钱。——马克·吐温
孝心无价,亦如亚伯拉罕·林肯曾说:无论我现在怎样,或者将来能怎样,都亏欠我那若天使般的母亲。
中国亦有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更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
但是在当代中国,多数家庭均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往往是每个家庭的“小太阳”,集家人的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长反而变成了围着太阳转的月亮,围着孩子转的“侍从”,这便为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孩子往往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懂得体谅父母,相信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为那天,更不关心父母赚钱是否辛苦,这样的状况,也便谈不上培养孝顺父母的好习惯了。
中国有一位作家曾写道: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其实,孝心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培养而成。所以,父母们,要想将来品尝到孝顺这盘“甜点”,不妨早早就开始培养孩子有孝心的行为习惯。比如,你若生病,便告知孩子需要独立为之的事情,让孩子有所关心;平常有意识的让孩子分担家中力所能及之事,让孩子负起责任;告诉孩子工作的辛苦,赚钱的不易,让孩子有所敬重,......,付诸实践,点点滴滴,久而久之,孝心便会在孩子身上发芽,扎根。
孝心培养,始于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