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钟(1383-1443年1月30日 )明代官员,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汉族,江西靖安县龙冈洲(今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人。
况钟在任苏州知府时深受百姓尊敬,苏州百姓尊称他“况青天”,与包拯、海瑞,并称中国民间的三大青天。
当时明朝有九大难治之郡,苏州为首,首先是赋税繁重,其次是豪强猾吏。况钟上任后,装作什么都不懂,这问问那问问,什么都按属吏们的意思去办,属吏们很高兴,都把他当软柿子随便捏。
数日后,他召集属吏宣布:“前几天某件事应该做的,你们不让我做;某件事不该做,你们却让我做。你们这些人长期以来舞文弄墨,其罪当诛。”当堂处死几人,并将那些贪婪懦弱的官吏全部痛斥了一番,自此大震全府,上下再不敢造次。
况钟刚正不阿,不向宦官、豪强低头,对欺压百姓、横行不法的豪强、宦官,均予以坚决的打击。他这种不畏权势,伸张正义的行为被世人所称颂。《明史》记载:“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之后便开始免除赋税,制定教民条文“禁棍恶积弊”、“革除圩长”、“钦奉清军”、“戒奢侈”、“严贼盗”、“绅士约束子弟”等榜示法令,很大的改善了社会秩序与风气。从而,受到十一府七县广大百姓的爱戴,赞之为“况青天”。
况钟清楚地知道,要想扭转苏州现在的局面,只有把苏州百姓从重赋下解脱出来。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都是经过况钟和周忱精心计划的,总免赋税七十余万石。此后,只要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无条件协助办成。所积累的济农仓存粮每年都有几十万石,除了用来赈济灾荒以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办赋役和拖欠的租赋。
他们二人还制定出许多措施:如百姓纳粮,就近入仓。又如“济农仓”,更是一个创造。况钟把免除长途解粮节省下来的耗粮一半直接让农民得利,另一半作为“济农仓”的本金,无息贷予贫苦农民,扶助他们的生产与生活。
此外,还制定了勘合簿、力役仓等措施。时人赞之曰“周密而不疏,施行甚易而不烦”。
况钟在任苏州知府前,前任知府对讼案不管不问,囚犯多死在牢里。他在任职期间,还着手挑选了若干德好精明人员充实了府、县衙的吏员;还轮流到七县问案治狱,只用了短短不到一年,审问轻重囚犯一千一百二十余名,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咸颂包龙图复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有一篇《况太守断死孩儿》,赞扬“况青天折狱似神”,也是一个佐证。
况钟在苏州任职期间,勤于政事,尽忠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深得苏州百姓的爱戴。宣德六年,况钟的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礼制,他必须回靖安原籍守丧,这叫“丁忧”,这一去,便要三年孝满才能回来做官。
于是苏州百姓们向巡按御史请愿,“请求夺情起复”。苏州百姓们还为况钟编了首歌谣:“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并把这首歌谣抄在纸上,粘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明宣宗接受了苏州百姓之求,下旨缩短况钟守孝期,重回苏州做官。
宣德十年,况钟进京述职,苏州百姓们怕他因政绩优异,升官离去。况钟起程时,“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舆卧辙”,舍不得他走。第二年,况钟在苏州百姓们的一致要求下,终于再次回到苏州。
正统四年,况钟任苏州知府已九年,要赴北京考绩,朝见皇帝。他赴京临行时,作诗和前来饯行的苏州百姓们告别,其中一首说: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况钟到京后,因任期满要升官。苏州百姓们又上书挽留,要求况钟再次回苏州,明英宗接受了百姓们的请求,不但升了况钟的官,还让他继续回苏州做知府。
正统七年,况钟逝世,享年六十岁。著有《况太守集》。他与季亨、魏观、王观、姚善被人称为“姑苏五太守”,并祭祀于学宫。他死后,苏州吏民痛哭哀悼,为他立祠致祭,灵柩从运河运回故里时,十里苏堤站满了祭送哭奠的人,运载况钟灵柩的船中,除了书籍、服用器物,再无其他。由此可见,他生前俭省,死后薄葬。
他在《示诸子诗》中说他自己“虽无经济才,沿守清白节”。告诫他的儿子“非财不可取,勤俭用无竭”。便可以说明他以俭约律己的生活态度。
1983年,在他诞辰600周年之际,靖安县人民政府又在县城为况钟寻得一处墓址,重新为况钟造墓、塑像并建“清风亭”于墓后,彰其业绩,激励来者。